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首先从期望理论入手,解释该理论的内容和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从中总结其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
【关键词】期望理论 班级管理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著《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期望理论,逐渐被引入探索当代大学生教育。而想要结合当前的现实环境,恰当运用这一理论,就必须要遵守这一个理论的客观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期望理论的第一个前提:现实生活中,人的期望心理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设置行为目标提高被管理者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价值判断和信心,并给予行为结果以必要的奖酬等就以此达到激励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心理,因此,遵循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以人为本”,注意工作方法加强疏导,也可以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期望理论的第二个前提:全体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期望理论的基本内涵,把握期望理论的操作要领,进步是建立在基本认识和熟悉的基础之上的。要达到高激励水平,那么学生对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性的估计和价值大小的主观判断都必须是大的,否则必然影响目标的激励水平。
结合这几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我们有总结出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要求:
1. 观察和分析学生个性心理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正因为性格特点的差异化才有了生活的多样化,也客观地带来了管理的复杂化和长久性。为了充分了解到学生们的个性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根据大学生心理诊断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制作心理调查情况表,并引导同学认真理解和填写同时做好总结工作;学生干部不正式调查,以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同学沟通交流然后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等方式进行学生信息收集。
2. 征对不同学生确立恰当的期望意图。总的来说,我们在收集了学生心理状态信息后先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再总结出每个学生到底具有什么特点。比如有的学生看待事情比较乐观有的则比较感性和悲观,有的做事积极有的则拖沓懒散,有的勤奋好学目标明确,有的则还像一个梦虫一样懵懵懂懂。最后,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期望意图,比如乐观派和实践派的学生则给他们更高的期望和积极的引导,对于消极派和懒散派的学生则给他们的期望实际些,更易于看到阶段性的成果,便于看到一步步努力的结果。
所谓恰当的目标,就是要让个体感到某种目的对他来说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这种目标才会有激励作用,才会督促他去努力实现这种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工作开展前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考虑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恰当的期望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目标难度要适中。也就是说,设置的目标必须是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个体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自己有能力去达到教育设定的目标,就可能会激发出强大的行为动力。因此,我们始终要把学生的努力与他们可能取得的成绩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都能满足成就的需要。
其次,目标层次要分明。在实践运用中我们采取了“分步走”的形式去实现预期目标,使期望目标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如在我院2009级营销专业围绕争创“五四红旗团支部”这一总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将总目标细分为学习成绩居年段第一、获“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专业内成员获“校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获奖学金比例居年段前茅、在其他各项素质拓展活动中参与度居年度前列。只有引导学生完成这些相对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激励他们去实现“校五四红旗团支部”这一大目标。
再者,目标指向要明确。由于期望对象既有群体,又有个体。因此,我们不仅对整个班级提出期望目标,还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个体期望目标。如在争创“五四红旗团支部”过程中实现学习成绩居年段第一的细分目标时,要求成绩目前较好的要保持,成绩稍微落后的保证不要挂科,这不光是提空口号,还交代学习委员专门制定一个学习策划,让大家互帮互助,结成“一帮一”对子,让每一科强势的同学帮助稍微弱势的同学,调动起了大家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段第一的目标实现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最后,目标结构具有高度灵活性。某一目标对学生意义的大小会因时间、地点、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来很重要的目标,随着情况的变化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原来并不在意的目标也可能变得重要。对此,老师们要密切关注目标价值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对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以维持学生的高积极性。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建立了灵活的反馈机制,让所有的学生干部机动地调查同学最新的心灵状况和心理需求,一旦因为某些情况发生改变,立即根据实际情况更改对该同学的期望目标。
另外,在期望内容上提请大家应该要注意全面性。目前,随着社会上大学毕业找工作难思想的泛滥,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模式还不可能根本性地向素质教育转变,即主要强调智育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期望,五者不可偏废。只有进行全面的期望,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也才能更持久、稳定、有效地激励他们去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志龙. 基于期望效应理论的师生互动.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
[2]陈洁. 团队性激励与知识共享――基于期望理论的理论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2011(6).
[3]刘黎明. 基于期望理论构建大学生党员培养长效机制. 中国电力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