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为什么不愿求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求助,对一些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极为困难。这部分人,按心理学家卢悦的观点,往往是在幼年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接纳。
“求人不如求己”、“我这辈子最不愿的就是求人”、“我从未求过别人”这样的话并不陌生。有人觉得求人是在心理上“跪”了下去;有人将自己打造成著名的被求助者,慷慨付出,从不求人;还有人害怕因求人而产生亏欠,惴惴不安,忐忑不已……
孩子过早“独立”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求人分两种,一种是求事,一种是求心。很多人会将求人看成是一种屈辱的、由下对上的关系,个中缘由也许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家庭文化中。”卢悦分析说,很多人不求人,是害怕被拒绝,这也许和其早年经历有关。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依赖”是一种危险,如果孩子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会担心孩子以后将形成长期依赖而无法控制,这种灾难性的想象会让父母倾向于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强行与孩子分化。于是,一个过早“独立”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核心观念: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耻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开口向外寻求帮助。
只接受完美自我
当早年表达自己需要的努力遭到反复的、毁灭性的打击后,就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个求人必死的恐怖印记。他们学习到的生存方式就是否认自己对其他人的需要。这样的人在另一个极端上表现为巨大的慷慨,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从不求人。
这就会出现很多独立的依赖人。他们看上去好像不依赖任何人,但其实很依赖别人的看法、外界的认可。这样的人是没有完成和父母的分化的,在内心仍紧紧拉住父母。他们为父母的需要而活着。
很多人会因此表现得非常强悍,自觉不需任何帮助,好像他们一直都是从天而降的超人。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一旦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就会遭遇父母的打击或冷遇,于是发现只有扮演那个完美小孩、超级小孩,才能换取父母的爱以及外界的认可。他们就这样一直顶着这个强大外壳活着,对自己的脆弱加以否认或压抑。
在意亏欠也许是害怕情感热度
因为害怕有所亏欠而不愿意求人,往往是以内疚作为主要情结的,这同样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中。他们在家庭中会承担很多父母所期待的家庭责任,过早成人化,从小就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口,从小听父母抱怨对孩子的付出等。
他们的人生逻辑就是先满足了所有人以后,自己的需要才能冒头,或者说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对周围人的一种侵犯。因为他们的自我往往是建立在周围人的评价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内心的自我是空的,需要别人的评价来填充。所以他们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符合外界价值观的形象,他必须照顾其他人,而无法得到他人的照顾。
这样具有强烈亏欠感的人,往往也害怕被亏欠,这是内心能量、安全感不足的表现,害怕和人发生更深入的情感联系。比如那个刺杀亲母的上海留学生,他在生活里一定是无法求助于任何人的,他的资源只有自己的父母。
外向者可能更难获得帮助
我们一般以为外向者更容易开口求人,事实上并非如此。
内向者未必是不求人的,内向者有他们独特的方式邀请你来帮助他们,甚至运用种种巧妙的暗示,让你不得不帮他们。相反,很多很外向的人,其实很难获得别人的帮助,他们甚至会制造出一种被依赖者的假象,让别人觉得他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助的,而这种“我是超人”的心理暗示又进一步制约了他向人求助的行动。给“不求人”来个“脱敏疗法”
如何克服死要面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首先是表达自己的需要,我有权得到别人的照顾,我要学习如何被人照顾。其次,我的人生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爱自己,而不再是有限地接纳自己。不仅要爱自己光鲜一面,也要爱被自己否认和拒绝的一面。
不求人的人往往不太会善待自己,他们需要学会用善意的眼光看自己不太光鲜的一面。这样的人是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换自己的利益的。要学会讨价还价,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双赢。
卢悦建议那些不爱求人的人,多爱自己脆弱的、柔软的一面。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对不求人的人来说是很难的挑战,可是如果他们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列一个表,按照给自己冲击的大小分成层次,让自己最不焦虑的求人事件是什么,逐渐锻炼自己。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