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日常空间的连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日常空间的连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2年前后,我在SOHO中国本部所在地的现代城办公室里,认识了当时是建外SOHO现场总监的迫庆一郎,这之后,我去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建外SOHO,就是由迫庆一郎作向导,使我有机会在建设现场看到他的工作姿态,当初给我的印象是,这么一个小个子的年轻日本建筑师,竟管理着一个有着11万平米的建设工地。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猜想,具有怎样的能力才能胜任这种工作?要知道那时他才30岁出头。

中国民营企业对城市的大规模建筑开发活动,让一位原本属于欧美派的日本青年建筑师,几乎改变了自己建筑人生的方向,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一方面吸引了像迫庆一郎这样“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青年建筑师,而另一方面迫庆一郎眼中折射中国建筑现场风景又成为我们认识中国现状的参考。

2004年,结束建外SOHO现场总监工作的迫庆一郎,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SAKO建筑设计工社,要想了解这家成立了才4年的建筑事务所,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那么请打开他们的网页(http?//www.sako.co.jp)在项目页面上,隐隐出现一个亚欧地图,在这个地图上有35个完成、参与和投标的项目,而在新闻页面上,还有一百多家中国、日本以及欧洲多家报刊、杂志刊登和介绍SAKO建筑设计工社的设计作品,迫庆一郎领军的事务所已经拥有二十多名员工,从而可以看出这只年轻设计团队的组织和事业的规模。

2007年12月,迫庆一郎在日本有名的建筑专业画廊GALLERY,MA出版的画册中曾自述,他在中国的这些年为中国建筑行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所震撼,在几十个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之后对新城市规划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对于一位来自日本,这样 个有着高度管理机能和拥有建造高质量建筑技术的国家的建筑师来说,面对中国建筑施工质量意识和施工技术较低的现状,让人难以想象和日本形成的落差有多大。迫庆一郎以极大的耐心来寻找存在与这些现实背后的原因,进而发现这种构造体系之间的“隔阂”和“壁垒”,并睿智地寻找着解决问题的万法。

除此之外,他也发现了有一些在日本不可能实现,而可以利用中国人工费低的低成本,通过手工技能来实现只有中国才能实现的设计,于是,他利用低技术在现场施工的方式,完成了难度很高的“北京芬理希梦”和“杭州浪漫一身”的室内设计,这又是那些有着高技术然而成本也高的国家和地区望尘莫及的事情。这种智慧和性格的坚毅是他能够立足中国设计立场的根本。

除了日本《新建筑》等专业型建筑杂志之外,迫庆一郎的许多室内设计作品还多次被刊登在国际顶级室内设计杂志《FRAME》上,之所以刊登频率如此之高,是因为支撑这些内装,尤其是商铺的内装设计总是拥有一个新颖的概念,就是他把每一个项目都当作“主题乐园”来做、所谓“主题乐园”其实是一种假想空间,一个假想的非日常空间。迫庆―郎认为:“所谓的内装设计,也可以说是一种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要素进行编辑的行为。”

如果我们把SAKO建筑设计工社四年来所设计的项目全部摆在一个平台上会发现,在那些已经实现的项目中,有小到8平方米的首尔“汉倦Selvafonte”,大到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的“北京冲击”。迫庆一郎认为,作为一种设计行为,它们是等价的,于是他赋予这些设计以平等的主题,这就是“28个主题――迫庆一郎的建筑”展览的由来。 在北京的FANG ART举办的“迫庆郎建筑展”,实际上是日本GALlERY,MA展览在北京的继续。在北京以及中国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建筑现场,有无数的建筑物在日夜建造,但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让人感到不平衡,那就是作为建筑研究和观摩交流的建筑展,特别是建筑师的个展,几乎很少举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家专业的建筑画廊,二是大多数建筑师都忙于建筑现场的设计项目,而中国建筑教育的现场也是服务于建筑工地的小现场。建筑学院其实并不是建筑教育的基地,而是建筑工地的设计基地。因此在这种环境中,“迫庆―郎建筑展”就成为建筑师和建筑院校的学生们难的一见的审视当下建筑成就的好机会,在展览开幕之后,迫庆一郎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专门进行了一次题为“中国名牌建筑的演讲。学生们对一位今年只有38岁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只有四年的时间,却完成和参与了三十多个项目感到吃惊,这对他们将来想实现成为建筑师的梦想是个不小的激励。

这个展览是迫庆一郎用30个主体设计编织的过去四年来所有的梦想,但这还只是一个末完成的建筑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