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肃藏区的服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甘肃的主要藏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以广阔的河曲草原著称。这里的藏族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
牧区服饰
牧区藏族无论男女都穿传统藏袍。夏日穿氆氇做的“日拉”,春秋穿羊羔皮做里,外罩挂面子的“察日”,冬天穿大羊皮缝制,不挂面子的“早化”。男式“早化”领子镶豹皮,女式“早化” 装饰繁杂,色彩绚丽,领部除镶豹皮之外,还在领角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裙处有用三种纹样的氆氇叠缀,有的还在氆氇之上缀以三指多宽的水獭皮和织锦花边。袖口装饰依次为白羔皮、豹皮、各色氆氇和织锦花边。与襟摆装饰大体一致。“察日”的面子多为绸缎,领、袖、襟、摆均饰以宽窄不一的水獭皮边,装饰和谐高雅,颇显文静。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滚边夹袄,颜色多为红、绿、蓝、咖啡等色。甘南藏族着装都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腰带,腰带上再加名叫“恰玛”的革带。妇女腰带上佩饰珊瑚、绿松石及银或铜制的奶钩“姚将”和银制镶珊瑚的“龙高”饰物。至于帽子,夏天多喜欢戴圆宽檐礼帽,冬天则多戴狐皮“化夏”帽。帽形基本呈锥体,锥体外沿毛质须然;有些地方的妇女儿童、老人也戴白羔皮“察夏”帽。这种帽子用白色羔皮配以绸缎缝制而成。此外,妇女注重佩戴各种质地的耳环、耳坠,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等饰物。牧区藏族脚穿用熟牛皮缝制的藏靴“吉尔达”,有长筒、半长筒、低帮等各种式样。
拉卜楞一带少女的藏袍不仅具备甘肃藏族牧区普遍穿的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等传统风格,也具备开放性特征。以她们春秋之际穿的“察日”为例,其面料主要以羔皮、进口面料为主。袍边及袖口饰有6寸至1尺多宽的水獭皮。内配高领、斜襟的高档锦缎衬衣。腰带要比常用的略长,在身后打结,垂在辫套两侧。头戴呈喇叭形的圆筒狐皮帽,后开叉,狐毛外露。也有的戴片瓦帽,藏语称“那西帽”,汉语称金边帽,帽顶面为锦缎,帽扇有四个,扇面饰狐皮。
牧区藏族妇女的项链珠宝复杂多样,多由大小不同、颜色迥异的珊瑚、琥珀、松耳石、奇楠、香珠子串联而成;也有用红、蓝、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依经济情况,有的妇女戴几串,也有戴十几串甚至几十串。藏族男女服饰喜欢用名贵珊瑚、琥珀、松耳石等珍稀宝石装饰,是古代藏族服饰特点的 延续。拉卜楞地方少女17岁举行成年礼仪时的服饰别具一格。举行成年礼仪的少女把头发梳成数百条细小的辫子,然后把所有的辫子从头中央分在左右两边,垂在背后。又把中间的辫子编成九股,系在一长2尺、宽9寸的琥珀蕉上,藏语叫“热周”。其底下连接一长1米、宽1尺的辫套,叫做“热哇”。辫套上缀有数十枚银币,垂至脚跟。
拉卜楞妇女最突出的特点是戴金铸首饰。她们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耳环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用桃形松耳石为中心,边镶有金子的圆形环,下面缀有金子夹杂珊瑚,呈灯笼形,上下连接,颇为美观。胸前佩带用金子铸成的扁圆形“尕吾”(和护身符同等,盒内供有佛像)。脚穿用 黑绒布和毡夹叠制作的长筒鞋子。在拉卜楞,少女服饰的昂贵程度,往往是衡量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
农区服饰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迭部以及陇南地区的藏族妇女的服饰,体现了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
农区藏族男子身着大襟长袍,外罩及腹的对襟坎肩,不制纽扣,也有穿白麻布长衫的。妇女着长不过膝的红或白色对襟长衫,年龄较大的着黑蓝色长衫,前角撩起。长衫外套一小坎肩,腰系红色毛纺、花格、天蓝色等布料腰带,胸前罩有“裹兜”,上绣有几何图案。过去,农区男子留一根长辫,现在男子已不留长发。妇女头饰亦为“碎辫子”型,将头发从头顶向后梳编成十几根细碎辫子,然后接400余根黑丝线,长达4米,辫梢拧在一起呈纺锤形,再折面向上,以尖头插入腰带里,使腰际高高隆起,整个发辫无一饰物。
农区藏族男女服装多用黑、褐、深绿暗花绸缎衣料加工而成,形制和饰物与牧区藏袍基本一致,只是妇女服饰花样较牧区妇女的繁杂。
卓尼的藏族妇女服装一般是半高领,右开襟,紧身窄袖,两边开叉。颇似汉族妇女的旗袍。穿着时,在袍面上罩大襟式的绸缎马甲,开襟处镶宽6公分、窄2公分的两道花,腰系一自织的黑白几何图案花带,下着深红窄筒裤子,足穿红色满帮布靴,上刺花草、禽兽,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头戴一种用细小的珊瑚串成的石榴形帽子,圆顶上有半圆形豁牙,每牙尖部缀有一小银珠,两旁各有一长缨,悬于胸前。帽子后部有一石榴形“尾巴”,边缘用布料镶缝。这种帽叫“如帽”,面料多为粉红或紫红缎子。珊瑚斑玛是卓尼藏族青年妇女最热衷的头饰。这是将红珊瑚珠串起来做成的。两边靠近耳轮处有似鸟类状的银制饰物,前额饰银珠和松耳石。妇女只编中间的头发,且用黑头绳结扎,两边的两股头发至腰带下才编成辫子。中间的辫子佩挂银质牌子,或缀以碗口般大的银钱和葫芦形银饰,上嵌珠玑。辫子两侧则吊两条小块花布拼成的飘带,带上缀有3个贝壳,藏语叫“珑达”。戴银制耳环,手镯。另外,卓尼车巴沟的妇女 辫子上缀满黄铜纽扣,俗称“纽子头”,独具一格。
舟曲县的拱巴、铁坝一带妇女在裹兜上面缝缀“排珠”,当地藏语称“斯月”,下身穿一件大红或紫红色的裤子, 裤腿肥硕宽大,但不扎裤脚。妇女胸前还佩戴一直径20至26公分的圆形大银盘,藏语叫“欧斗子”。这一银盘系早期布制的“护身符”演变而来,如今不但有护身去邪之意,而且还是精致华贵的装饰品。舟曲藏族由于居住环境,生产方式与其它藏区不同,服装类型也与其它藏区有差别。舟曲藏族服饰面料多以布、麻为主,结构严谨、 轻便、简洁、单薄。舟曲藏族因常走山路和林间小道,遂形成裹腿的习俗。妇女的服装也区别于其他藏区妇女的袍、裙式,而多以裤为主。
迭部妇女的服饰可分两种。上迭部因地处半农半牧区,因而戴一种偏圆形羔皮帽,其料分三层,帽子的上下为白色羔皮,中间为七彩氆氇,帽后有个三角开口,帽前有一突出的棱角。梳两条辫子,坠有银制小圆盘,盘上镶有五枚小珊瑚。耳环特大,结构复杂。上迭部的妇女穿着袖长襟大、用氆氇制作的藏袍,衣边及袖口镶有15公分宽的水獭皮,上面罩一件碧蓝的短袖长袍外套,饰以刺绣花边。下着直筒裤,足蹬绣花夹鞋。而下迭部的妇女服饰与舟曲妇女的服饰相同。梳碎辫,不留满头,耳朵上沿以下的头发剃光,其余的梳成细辫。这一带的藏族妇女都缠头帕,着长过膝的红或白色的对襟长衫,老年妇女着黑蓝色长衫,前角撩起。下着大红或紫红的裤子,裤腿肥硕宽大,扎紧裤脚,呈灯笼形。腰系花格腰带。胸前佩带 “欧当”。“欧当”中心饰有一大珊瑚珠,据说这是由原吐蕃 兵胸前佩戴的挡箭避邪之用的护身符演变而来。
地处陇南山区的文县白马藏族,由于多民族杂聚,因而服饰也很独特。当地妇女将头发编成若干小辫,束成一大股。辫上缀珠串,戴七7至9枚鱼骨牌,辫子盘在头上,鱼骨牌正悬于额前。颈饰珠链,胸前穿裹肚,四边绣花,中间再缀上长方形鱼骨牌,上大下小,排列胸前。上身穿花衣,衣边绣有花卉,下穿百褶长裙,裙长及膝下。上身外罩大褂,褂上绣花。袖口有五色花边,背绣日月图案。胸前燕口领敞开,露出双层花边及裹肚鱼骨牌。脚穿蕃鞋。腰系自织的红毛腰带,宽26公分,长4米,穗长33公分,束在腰间,穗子垂于腰后。头戴夏尕儿帽(即白色礼帽)。帽沿边为波浪式摺纹,帽周围绣条“万不断”图案,帽前插上锦鸡尾毛或白鸡毛。银耳环,银手镯。据有关资料证实,文县的白马藏族,为公元7世纪吐蕃军旅仪仗队的后裔。他们头戴的鸡翎毡帽,就是当年仪仗队的礼服帽。还有妇女的五色花边服饰、鱼骨牌等,都沿袭了历史传统习俗。
在甘肃藏区,男女一般都穿靴子,喜欢佩戴小刀、火镰、银盒、护身符盒、针线包、腰刀、子弹袋等;腰刀的鞘和
刀把上,多嵌金银珊瑚;手上多戴戒指、手镯;耳上还戴大型耳环。女人戴护身符盒、银盒,腰结皮带, 载耳环、手镯、奶钩。
此外,农牧区藏族妇女喜欢戴银制手镯和金、银制戒指。手镯有象牙、银质地的,而戒指多为金制的,有的在其上镂有各种纹样,有的还嵌以绿松石等。式样丰富,质地各异,是一种生活富裕的体现。
半农半牧区
半农半牧区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典型。其冬装与玛曲、夏河牧区服装大体相同,而夏装、首饰、发型等却与前者截然不同。天祝藏族妇女夏天多着各色大襟衬衣,以白褐衫和紫红色氆氇褐衫最为流行。内穿宽领多层彩衬,领边饰有花纹,藏语称“僧派”。罩衣一般是用布、绸缎缝制的长袍,其边围以彩色锦缎。腰带多喜绿色。戴一种本地藏族称“亚尔亚”的白毡帽。当地藏族妇女的发型较特殊。少女的发式是数十根小辫分两边缀入胸前约1尺长的辫套内,藏语称“套洛”。头顶后留一细辫,穿入腰带拖后。已婚妇女则把发辫缝进辫套内,藏语称“嘉浪”。辫套有两条,且吊在胸前,辫套的最上部缀以长方形银牌,叫“嘉卡”。这种胸前佩带套洛和嘉卡的习俗,在整个藏区较为罕见。天祝藏族妇女还佩带一种叫“依玛阿锐”的装饰品。“依玛阿锐”长约三尺,宽七寸,共两片,上面缀有数十枚骨制品。耳环、手镯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藏族妇女佩带的相似。男子喜欢穿白色绣花大襟衬衣,外穿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