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土名医二人谈:要素的不是食物而是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土名医二人谈:要素的不是食物而是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丰佃娟:

“三高病”其实是一种焦虑病?

自古中国人不讲“营养”,只讲食物够不够丰富、够不够饱、好不好吃……营养学是近期西医兴起的理论,主讲“均衡”,在齐鲁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丰佃娟看来,现代人的疾病多发于营养过剩。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鱼大肉成了“口欲之祸”,在丰佃娟接诊的病人,大多的三高患者,大都对食物有不可戒的“瘾”。

“初诊时,他们对不吃肉感觉恐慌。”丰佃娟会从营养学角度为他们详细讲解营养如何过剩,从而加重了身体负担。

“吃肉并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丰佃娟告诉记者,“过量食用肉类,会造成肠胃负担,每次消化时血液会集中供给胃肠,短时间内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俗话说的“食困”就是这个道理,她认为“越吃肉越笨”的民间说法不无道理,“英国Southouse大学的科学家曾对8170名参与者进行智商测定后发现,喜爱进食蔬菜的人,智商较儿童时代平均提高了38%,肉类爱好者的智商比幼年平均提高了15%。”

她接诊的病人在短期内饮用素食,再次体检,血脂、血糖、血压明显下降,“可见,肉并不是吃多就好。”丰佃娟说,饱则满溢,人心会暂时蒙蔽,觉得安全,这或许能解释当下为何“吃货”当道,“吃能满足焦虑,人无形中越吃越多,越胖越没有决心为身体肩负,这是恶性循环。”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则是“饿瘦自己”。丰佃娟说,很多女性采用极端的减肥方法,“急功近利的减肥,如过午不食、不吃主食、严格遵循减肥食谱……种种则会减少人生饮食的乐趣,从而造成身心失调,长期造成新陈代谢失调,严重的引发厌食症。”丰佃娟说,饮食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要吃的开心,还要吃的健康。

在她提供的一份“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结构图里,平衡的膳食宝塔包括五层,从下往上、摄入由多至少依次为谷物、蔬菜和水果、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奶类和豆类、烹调油和食盐,“虽没提及糖类,但中国人的糖类摄入还没到困扰健康的地步。”

“素食需要持久的耐力,正常人很难坚持,由此科学饮食则需从膳食宝塔里取经。”丰佃娟告诉记者,最重要的膳食基础是谷物,五谷杂粮里含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可延缓脂类的吸收,对血管有好处,而第三层的动物性食物,可由坚果类代替。

省中医脾胃病科主任

刘冬梅:素食只是为了养肠胃,素心才可以养生命

其实,关于素食的知识,源头来自西方的营养学。然而论及在中医,也一直有素食文化传统,但不是讲“营养”,讲得是“内在清净,朴素饮食”。

《黄帝内经》里《素问・藏气法时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看来,早在5000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西方“平衡膳食金字塔”,但并不是营养学。

在省中医脾胃病科主任刘冬梅看来,“营养”是外来的东西,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营养,而不在于营养本身。“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身体本身不好,那么补下去都没用。”此为中医的“虚不受补”。

而吸收则关乎“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灵枢・经脉》进一步解释,“谷入于胃,脉道已通,血气乃行。”类似的记载在《内经》中也十分常见,认为人身的气血从水谷中化来,《内经》时代认为,人最佳的饮食方式是饮水和吃谷物。

“吸谷物精华,则可强心性,为禅悦。”刘冬梅讲到古老的中医内修里,一直有“辟谷”之说,“短期断食可让人精进,不为食所动,也在修心性。”佛家称此为“禅悦食”,主张“心地清净,元气充沛”,须通过持久修行可达戒“食欲”固“元气”,如台湾著名的广钦老和尚,数十年来不吃主食,仅吃水果维持体力,活到九十五岁高龄,身无疾苦,安然往生。

不过,对于忙碌的普通人来说,“辟谷”素食法不能长期坚持。“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无从摄取,气血无从生化,后天之本亏耗,导致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刘冬梅认为,不管是否素食,都要保证气血之来源,建议喝小米粥加红糖以充养脾胃,迅速恢复元气。

刘冬梅认为,素食最大的益处在养脾胃,平衡心,“心定则气血通,可长寿”唐代大医孙思邈,他说“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他以素食为主的方式,活到了100多岁。

不过,刘冬梅主任强调, “要想健康,还得迈开腿。”不过,如今年近50的刘主任看上去皮肤很好,眼神清澈,她分享秘诀在于,休息日里,索性喝水,吃水果蔬菜,“断食一两天,可以给身体减少负担,保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