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悟方可真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悟方可真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一项中强调指出:学生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中的“大话”“套话”甚至“假话”层出不穷,导致言非真言、文非真文、人非真人之,逐渐使作文失去了感性与血肉。再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评比课、展示课、观摩课,给人的感觉是课件的制作越来越美,师生的对话越来越多,合作探究的时间越来越长。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探究和理解上。课堂老师提问巧妙、分析透彻,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细观学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没有激起绝大部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时甚至是一番热烈讨论后的一脸茫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假、大、空”现象和“泡沫现象”呢?究其原因,并非在于学生生活素材的日益缺乏,而在于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悟,对于教材优秀文本的感悟。因此,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才是提高学生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传授语文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众多的文学巨匠莫不借此走进经典华章,渐入文学殿堂。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地突出回答和交流探究,忽视朗读教学的做法,使得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使得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大打折扣。我们都知道,老师的理解领悟是建立在自身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之上,一篇文章在未教之前,已熟读多遍,对文章的语言运用、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章法结构诸方面都有着十分感性的感悟,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很多学生几乎不会把课外时间花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就是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能在课前把课文读几遍就已经很好了,即便如此,对文章也只是初浅的了解而已。所以任凭老师如何巧舌如簧,由于学生缺乏对文章本身的感性认识,即使老师对文本钻研很深,理解很透,体会很多,讲解透彻,设计巧妙,也很难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文章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又陷入了变相说教的状态之中。如此,事倍功半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教学相长,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有直接的认识,走进文本,有所感悟,那朗读无疑正是一种好的方法,正所谓古曲新唱韵犹余。

古人十分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强调重视多读。大凡有所建树的文人大家,莫不是经过一番苦读、硬背,然后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而胝”,可谓是此道之典型。如果说朗读成就了古今诸多文学大家,运用朗读进行语文教学也同样成就了许多语文教学大师。我看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一堂视频观摩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这节课用时60分钟,可韩军老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就用了20多分钟。这在吝啬朗读教学的我们看来简直是太奢侈了。孰不知,这正是韩军老师独特的语文教学魅力所在。他让学生在他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如泣如诉的吟咏中走进作者、置身文本、与诗人同爱同恨、同喜同悲、同笑同乐、同哭同泣。他的朗诵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也点燃了听课老师的情感,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学生在擦眼泪,有老师已红了双眼,连韩军老师也几次掏出手绢来拭去眼角的泪。音乐渐止,全诗读完,会场寂静无声,继而掌声雷动。也许有人说朗读教学并不稀奇,自古有之,可是有谁能像韩军老师这样把朗诵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发挥到极致?

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来看,构成教材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都是创作者人生阅历的体验、学识智慧的结晶,需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感性的体悟,有整体的感知,读出作品的美感,品出作品的美质,激发真情,陶冶情操。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落实。我在第一次教《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这篇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思的美文时,因为备课被深深地打动,所以上课时很投入,什么都想告诉学生,担心学生不如我一样理解得深刻,不如我感受得真切,于是乎大谈特谈自己对生命、对人生、对父爱的感悟。结果两节课下来,询问学生的感受,许多学生却并没有像我期望的那样对文本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经过反思和细究原因,原来症结在于学生还没有潜心读过文本,就在那儿听我喋喋不休,他们怎会动情,哪有感悟?再次教这篇文章时,我对学生说:“我读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感动,不知道你们的阅读体验是否与我一样,请你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如你们也被感动,那就把最令你感动的部分划出来,轻声朗读几遍,试着把那感动你的东西读出来。”前半节课,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偶尔听见沙沙的翻书声,后半节课,轻轻的朗读声渐渐响起,整个课堂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情,直到下课,学生们仍沉浸其中。第二节课,学生争着站起朗读文中那些感人的文句,读得声情并茂。尔后,讨论:本文为什么使你感动?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你?发言之热烈,感悟之深刻,着实令我惊叹不已。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一位学生课后对我说:“这篇文章使我对生命、人生和父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虽与作者不是同龄人,却感同身受,我也好想写写我的父亲。”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牵引学生的眼、口、耳、心的全部注意力,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和与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享受没有任何指示性预设的诗意的语文生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