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芙蒂耶娃不弹肖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芙蒂耶娃不弹肖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贵为仅有的两位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女性金奖得主之一,尤里安娜・阿芙蒂耶娃获奖两年多来似乎一直没有太为人称道的作品和演出,所以当她现身伦敦南岸艺术中心2012-2013国际钢琴独奏季时,格外引人关注。

2010年阿芙蒂耶娃的夺冠颇具戏剧性和争议性。在整个大赛的过程中,她一直都不是最亮眼的。夺冠后,人们对于她诠释肖邦的争议,却达到了白热化。部分人认为,阿芙蒂耶娃的演奏过于刻板,完全忽视了肖邦音乐有的浪漫与美感,显得空洞,毫无生命力。但评委阿格丽奇,也是大赛首位女性金奖得主,却对她的音乐平衡性大加赞赏。邓泰新也表示,她的音乐品味很特别。我看过阿芙蒂耶娃的决赛录像。也许人们对女性钢琴家演绎肖邦怀有一种模式化的期待,即极富女性特质的柔美纤弱、细腻温婉。而阿芙蒂耶娃恰恰不属于这个范畴――她的演奏注重逻辑,冷静理性,每一个音符都交代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左右手配合上,达到了完美的协调与平衡。这些特质似乎更容易出现在男性钢琴家身上,阿芙蒂耶娃很“反常”,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不过,作为阿格丽奇的后继者,两人的气质颇有契合的地方,比如同样有力的触键,同样简洁直白的叙述方式,以及利落爽气的演奏风格。

有人称肖邦国际钢琴大奖赛为“钢琴界的奥林匹克”,我倒更愿意称它“肖邦的奥林匹克”,因为这是一场仅属于肖邦的饕餮盛宴。每隔5年,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钢琴家齐聚华沙――肖邦深爱的故土,角逐肖邦音乐的代言人。赛事以要求严格著称,若是所有选手都达不到某一奖项的要求,这个奖项就会轮空,而绝不会屈尊俯就。

历经近百年的变迁,如今大赛的时间从肖邦的生辰2月改到了秋季,也就是肖邦的忌日。据说是因为波兰冬季严寒,导致选手和评委经常轮番生病。第一届只有26人参赛,发展到2010年,参赛选手达到了324位。除了对肖邦至高的崇敬外,一直未改变的,或许还有得奖名单上的熠熠星光吧。且不论头等奖获得者中,有第六届意大利毛里奥・波利尼,第七届阿根廷女钢琴家玛莎・阿格丽奇,第九届波兰克里斯提安・齐默尔曼,第十届越南邓泰新,以及十四届最年轻的获奖者李云迪,就连其他名次也是大师辈出,比如,第五届的第二名与第三名分别由阿什肯那吉和傅聪摘得,第八届的第二名则是来自日本的内田光子。

回到2月5日的伦敦,当晚的曲目颇为出人意料,分别是巴赫的帕蒂塔(BWV.831)《法国风格序曲》、拉威尔《夜的加斯帕》,下半场是舒曼《升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意外或者也可以说,不意外的,没有肖邦。作品横跨古典与浪漫时期,同时涉猎了印象派的作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内容丰富。

巴赫的帕蒂塔(BWV.831)以一个慢板的序曲开始,随后有3段不同风格的法国舞曲交织出现,全曲以慢―快―慢的曲式展开。这首作品里出现的动态的强弱对比,在巴洛克时期很罕见。拉威尔《夜的加斯帕》根据法国诗人贝特朗的同名叙事诗创作,据说是拉威尔不满钢琴家演奏作曲家的作品,赚的钱却比作曲家多很多,而写成的高难度炫技作品,目的在于刁难钢琴家。整个作品由3个小曲组成,分别是《水妖》、《绞刑架》和《斯卡波》。除了超高难度的技巧外,这套作品更展现了印象派天马行空的创意―大胆的不协和音程运用,自由的节奏和曲式,还有对画面感的精准勾勒,无不令人拍手叫绝。舒曼的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则是他对妻子克拉拉爱的致意。舒曼在写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曾提到“这是我对你唯一的心声”,并且是由“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献给克拉拉”―这两个名字,是分别代表舒曼消极和积极人格的笔名。曲式打破常规的4个乐章,感情复杂细腻,矛盾又美好,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纵观当天的演奏,舒曼最佳,拉威尔过得去,巴赫则颇令人费解。很多人批评阿芙蒂耶娃的演奏过于执著于谱子,显得没有真情实感。从当天的现场来看,这个说法显然有失偏颇。舒曼的钢琴奏鸣曲,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抒情曲,阿芙蒂耶娃的演绎相当动人。主旋律的演绎温柔轻盈。她没有刻意延长音符,以制造婉转的音响效果,仍然是节奏工整,表述简洁,反倒更显真挚动人。第三、四乐章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舒曼作品一个很大的个人特色,就是百转千回、纠结缠绕的情绪,这一句还在热情高亢,下一句就忧郁低落起来。这对钢琴家在乐句与乐句之间过渡的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突兀的断句。阿芙蒂耶娃的舒曼之所以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细节,比如踏板的合理运用,左右手的配合衔接以及良好的乐句呼吸性。第三乐章谐谑曲与间奏曲的俏皮灵气,以及第四乐章快板的辉煌大气,当属当晚最让人愉悦难忘的时刻。

《夜的加斯帕》中,我最喜欢《水妖》,因它对诗歌的诠释在3首里面最到位,也最有画面感。但是,阿芙蒂耶娃的表现似乎过于平铺直叙、不假思索了,结果空灵有余,妖媚不足,失去了该有的韵味。《绞刑架》阿芙蒂耶娃表现得不错。我听过有些版本纯粹在诡异上做文章,硬生生弹成恐怖片配乐,却忽略了原作中诡异所营造的另类的美。阿芙蒂耶娃做到了这一点,让人眼前一亮。《斯卡波》是整场音乐会最好看的。高难度的技巧自然不在话下,而且阿芙蒂耶娃的双手力量真是大得令人称奇,同阿格丽奇比起来,似乎大有赶超之势。

巴赫是当晚最让人失望的演绎,第一、二乐章完全不知所谓,速度提得太快,对位更是一塌糊涂,完全没有巴洛克键盘乐的典雅和精致。第三乐章情况略有改善,偶有精妙的乐段涌现,主要集中在较快的复调部分。阿芙蒂耶娃双手极佳的平衡感使得复调的两个旋律线相辅相成,声音层次格外明晰精准,但大部分时间则是匆匆带过,表现不出巴赫音乐中所谓“古朴的芬芳”。

安可曲目终究还是弹了肖邦的夜曲。阿芙蒂耶娃的肖邦还是不走寻常路,中段充满勃勃生气的有力的和弦与琶音,呈现出一个别具个性的肖邦。在靡靡之音版的夜曲听得审美疲劳之后,冒出一个“大炮版”夜曲,是很新鲜的一种感受。回顾英国《卫报》和《独立报》对阿芙蒂耶娃之前肖邦巡演的评论,都认为她具有出人意料的力度和理性,如此有态度的肖邦实属罕见。这或许也是她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卫报》在对这场演出的评论中写道,“极致温柔和优雅显然不是她的风格,她还是最适合那些大气有力的作品”。之前的一个访谈中,阿芙蒂耶娃曾说过,“我还年轻,未来有很多可能。我接触的作品范围很广,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我都想尝试,所以现在还说不好我到底是哪种类型的钢琴家”。尽管同前辈大师相比,阿芙蒂耶娃在细节处理以及作品理解上仍有相当的差距,但是,让人欣喜的是,她是个勇于打破常规、追求自我艺术风格的年轻人。如果她能一直保持这种从容不迫、简单率真的个性,那么假以时日,乐坛必能见证又一位大师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