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爱军与“海判南天”的考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爱军与“海判南天”的考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矗立在天涯海角游览区的诸多摩崖石刻是天涯海角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天涯这个人文荟萃之地增加几分雄奇的同时,也留下许多历史疑团。多年来,有关“海判南天”石刻的历史考证问题引起学术界争鸣:“海判南天”石刻的寓意究竟代表什么?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五十五年完成测绘的《皇舆全览图》与三亚下马岭有何关系?“海判南天”石刻为何在天涯海角?刻石落款“钦差苗曹汤”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发掘的课题,在“天涯社区•琼崖史志”版也引起过热烈讨论。

“苗曹汤”是三个人

天涯海角历史文化研究组成员杨其元、宋爱军、叶必玮在《三亚晨报》发表《康熙年代中国版图的“南极”标志》(2005年2月21日)和《解秘:“天涯海角”从何而来?》(2006年6月6日),文中提到“海判南天”石刻的落款“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和“钦差苗曹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普查人员依照郭沫若点校的光绪年纂修之《崖州志》的记载而补刻的。

他们经多年研究考证:“苗曹汤”应是“钦天监时宪科五官正苗受、理藩院郎中绰尔代(满人)和法国传教士汤尚贤”三位测绘钦差的姓。2004年6月,宋先生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到《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在第328页江西提督的奏折中提到测绘《皇舆全览图》的人员有苗受、绰尔代和汤尚贤三大人名单。只是在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崖州知州宋锦在修《崖州志》时,记“遇京差苗曹汤三大人”,误将采访记中满人绰尔代的“绰”字录为同音的“曹”字。

从此,拨开了历史谜团,“苗曹汤”是“苗、绰、汤”三位大人,并非一位钦差的名字。

钦差“苗曹汤”来海南的原因

据宋爱军先生多年考证研究,认为苗、曹、汤三位测绘钦差来海南的原因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宫廷教师白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皇家科学院的名义派遣的五位传教士之一)的建议下,康熙帝命白晋主持这世界第一的工程,并聘请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天文测量专家组成测绘队伍,进行了一次举世闻名的中国大陆版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此次大规模测绘活动南到海南岛,北达黑龙江,东及台湾,西至、哈密以东(以西的新疆有战事而未测,后朝代补之),包括了关内十五省和满蒙藏各地。测得经纬点641个,其中广东省37处,海南岛7处。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为康熙本命年,二月初八,浙江巡抚王度昭奏折云:“兹者岁逢甲午,时际春明,卜万年有道之长,适当贞下起元之会,衍万寿无疆之历,正值周而复始之时。”所以康熙皇帝按古法以甲午年进行天文测量。十一月,苗、绰、汤三大人奉命来海南巡边测绘,将海南7个测量点中最为重要的南极测量点选在崖州下马岭入海巨石的经纬度为18°21′36″,并确定为中国大陆地版图的南极。巨石所处的位置恰在海平面的潮起与潮落之间,应为测绘水准点。于是剖巨石埋置石点,为康熙版图的“南极”标志,并刻“海判南天”为标记永续保存。从而揭开了这一隐藏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谜团。由于这次测绘是首次引入经纬度和三角测量技术等西洋科学进行的全国地图测绘工作,成为西学东渐最重要的成就。《皇舆全览图》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公元1719年)正式颁布。

天赐良师指点迷津

2004年2月春节期间,宋爱军先生在三亚海天书店买到一套电视文献片《清宫秘档》,该片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丰富的清宫档案,对社会上的谣传和戏说进行说明和澄清。片中第一集《中华瑰宝》展示了《乾隆十三排图》,其中海南岛南端的中央标注出“下马岭”。片中介绍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八年,由中外科学家进行一次全国的地图测绘,绘制出中国第一幅有经纬度的《皇舆全览图》。而“海判南天”石刻的时间恰巧在这期间,会不会是这次测绘留下的标记呢?

2004年6月,宋先生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始考证之旅。9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调阅出乾隆《崖州志》刻本的微缩胶片,在黎情目中有“苗曹汤三大人”、“大人至州东下马岭刻‘海判南天’于石上”的记载,由此可以将奏折中的几位钦差与《崖州志》所记载的钦差联系起来了。随后,又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古迹善本部查阅光绪《崖州志》的初版及其他相关史料,初步断定“海判南天”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立下的“南极标志”。

2005年7月,在北京午门举办的“中法交流年”重要展览《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展》上,获得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仪器及当时中法交流的证据。

2005年10月至2008年4月,宋先生多次到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史料,到北京古观象台了解当时的天文历法、测绘仪器的状况,到滕公栅栏外国传教士墓地中找到汤尚贤及其他部分参与测绘的外国传教士的墓碑。

2008年10月,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他又得到法国人杜赫德根据中国参与测绘的传教士的书信和资料纂写的《全志》,乾隆元年出版的法国海牙版书后所附由冯秉正提供的641个实测经度、推算纬度的影印件,其中有崖州。

“海判南天”巨石――中国陆地子午线的“午”点

宋爱军先生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广州中山图书馆古迹善本部、上海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尤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吴伯雅先生的指点,特别是提供了《明清史料》的那份珍贵影印件。

经过多年考证,终于破译天涯,得出结论:“海判南天”是康熙皇帝为了修订历法和经纬度制图需要,测绘纬度留下的遗迹,标明这里是康熙时期中国陆地子午线的“午”点的结论。

2007年《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晓群来天涯海角景区考察,听了“海判南天”的考证后,将《“海判南天”与〈皇舆全览图〉》刊登在2007年第6期《中国国家天文》杂志上。此结论又得到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先生的认可,将“海判南天”确定为中国的77个天文景观之一,并刊登在2008年第1期《中国国家天文》杂志上。

冬至现场目验

2008年12月21日(冬至),笔者将主持的海南省图书馆“海判南天”与《皇舆全览图》讲座移步到三亚图书馆进行, 同时组织全体与会读者于12:00前赶到“海判南天”现场进行目验,共同见证正午时刻的到来。11:50-12:10期间,太阳如约出现在“海判南天”东侧的巨石上方,分毫不差。结果验证:冬至午时太阳出地高的阳光刚好沿“海判南天”巨石斜面照射下来,这与《皇舆全览图》测绘纬度用冬至正午太阳高度和夜晚北极钩陈星高度共同测量作为推算纬度的依据的方法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