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标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标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浅谈新课标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实验教学 CAI

国家新化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新时期教师的知识观念及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切实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之中:

一、坚持探究式教学

通过学习新课标,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1.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探究式过程。探究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探究式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索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如在讲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章节时,由于内容与生活贴近,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笔者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并且要上交“教案”。通过对“教案”的批阅,发现学生所写的“教案”不仅格式规范、重点突出,而且收集的资料也非常丰富和全面。最后,再请学生走上讲台,独立授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权威,而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只有平等地参与学生讨论,随着学生的反应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使教师真正地从“台前”退到“幕后”变成“导演”。

3.轻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扬、鼓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成就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询问式的语气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立即给予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批评而是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先肯定其正确的地方,再帮助他一起完善答案或让其他同学帮忙,这样能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而热烈。

二、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探究,思索和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建立自身的认识事物和学习方法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是具有终身性的理念和策略。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1.激发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惊奇,由此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导问、一题多解、“渐进式”的问题情景等,每一个小问题,无不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如在“原电池”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如用导线将两金属片连接将会有何情况发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即追问:“任何证明电子在导线上通过?”讨论实验方案并实施。然后再问:“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变化?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和能量变化。可见,在教师的导问下,学生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创新能力。

2.强调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

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小组或共同讨论的合作学习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增强,个性优化,而且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均衡发展,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形成一种科研氛围和竞争环境。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观察能力属于动脑,动手能力属于动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教师可把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形式,因为在化学教学中用实验方法去探求知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上进行创新思维。

四、CAI应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界掀起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热潮。但多媒体应用与教学,也只是把多媒体技术简单地穿插到传统的教学中,把“口灌”变成“电灌”,没有起到为教学目的服务这一主要宗旨,而走入了“电灌”的误区。所以应当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如“电子核外运动”的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模拟电子的核外运动情况,使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电子离核越近,出现几率越大”的规律。再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一节的教学,运用电脑技术把工业制法的三个主要流程通过动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再配合激动人心的模拟燃烧音效,逼真再现燃烧时的“沸腾”现象、二氧化硫气体的动态流向、三氧化硫的形象吸收,使学生在脑海中深刻地记住整个工艺的过程,比在黑板上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见优秀的课件的合理使用,能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将化学中微观、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动态化,能使化学教学过程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综上所述,广大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领会新大纲的精神,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不能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东西出版社,2007.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田人欣.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化学教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