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机理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机理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信息传导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信息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探析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目的在于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基本内涵,洞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和教师信息传导的传导规律,以此促进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传导;机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信息的传导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质量。课堂教学的信息传导机理研究,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分析,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是指在课堂环境影响下,信息传导主体(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信息进行的挖掘、传递、储存、处置、内化、外化等过程,从而使信息传导主体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使学校和国家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主要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学生及其相互间的一切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构。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社会上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价值观成为课堂教学信息传导机理研究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信息科学理论

美国数学家申农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指出,信息是熵的减少(熵是指不确定的度量),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同物质、能量一起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申农提出了由信源、信道、信宿、噪音、编码和解码等要素和程序构成的传导模式。基于信息科学基本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就是要注重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循环互动性,从而充分发挥各种信息的作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活动。

(三)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产物。一般系统论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要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才能实现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个信息传导系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机理研究,就是要通过研究其要素和系统变动规律,来优化课堂教学信息传导,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静态要素分析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系统

从哲学角度来看,信息传导系统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存在方式和属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系统,则是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联系、存在方式和属性,它是指由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信息、课堂教学设备、课堂教学环境等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静态要素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要素,按其功能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另一类是物的因素,主要指课堂教学所传导的信息和主观、客观环境。

1.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信息传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信息传导中,学生深受教师无意识流露出来的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想观念。二是教师的师德。师德是确立教师角色的灵魂,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关键因素。三是教师的智力。四是教师的科学文化。五是教师的信息传导能力。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教研和科研等方面综合能力。六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2.学生

就学生学习本身而言,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活动的主体,是积极建构信息结构及其意义的主体。

学生对课堂教学信息传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类特征,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特征和个性差异。二是学生的基本能力,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状况。三是学生的信息传导策略,即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吸收、储存、运用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四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以平等参与者加入时,真正的有效的信息传导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态度才能养成,自主进行有效信息传导的品质才能形成。

3.信息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主要是教学层面上的教学信息,是教师和学生发生联系产生作用的中介,它是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是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全部实质内容。简而言之,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接受、交流的信息都是教学信息。常见的有语言信息、文字信息,还有图像信息(挂图、多媒体)、实物信息(实验、操作)、音乐信息、肢体信息、情感信息等。有听觉的,有视觉的,还有依赖其他感官感知的;有静态的,有动态的,也有动静结合的。

4.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环境包括教学的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园的花草树木,教室的空气、声音、光线等都属于自然环境;学校的校舍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其他一些有形的教学设施则构成教学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有人际环境和观念环境之分。人际环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观念环境是以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思想意识和他们对教育、教学、信息的基本看法为要素所构成的内心观念环境。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动态过程分析

动态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的传导规律、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是一个以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和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为基础,按照教师信息传导规律来促进学生心智进一步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

学生认知是遵循一定认知发展顺序的,即“注意――感知――理解――构建――应用”,这是学生提高能力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其中,注意是信息传导的前提,并伴随整个信息传导过程的始终。学生持续注意,信息就被学生感知。学生对信息的感知,最初总是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有信息结构相适应的信息,当课堂的教学信息激活了学生原有的信息结构中已存相似的信息,两者发生了耦合,直接进入新的信息结构的构建。未被感知选择的内容是那些在原有信息结构中没有相似性的信息(即目前还不能被理解的信息),解决的办法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指点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重新构建新的信息结构,实现对它的理解。然后,通过复习巩固或运用这些被理解的东西来解决实际问题,使主体改变原有的信息结构,实现对原有信息结构及其意义的重新构建。至此,一段完整的信息传导心理历程才告完成。在实际中,这几个信息传导过程不是绝对线性的,大部分是同步进行的,甚至有时重复(交替)进行。

(二)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

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是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展开的又一个规律。我国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教材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总结和吸纳各种教学经验和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编写方式等内在逻辑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学校各年级教材的内在信息逻辑规律来进行有重点的取舍,以便更好地借助适当的传导载体来呈现。

(三)教师信息传导的传导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体现了由以传授信息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中心,再到以学生为中心,又到教与学信息传导系统协调整合优化的总体走向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方式。当教师设计的信息传导规律符合学生信息传导规律时,学生进行信息传导就比较积极主动,反之则比较消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规律来说,最后都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提高上来。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

我们要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基本内涵,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的教师、学生、信息和环境等静态构成要素,洞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教材信息的内在逻辑规律和教师信息传导规律,以此促进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美]N.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蒋笃运.和谐教育及其构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6]司马贺.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责编:罗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