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改革中的沉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改革中的沉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较普遍的现象。下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学科综合”的“度”,教学表演的“度”,以及多媒体运用的“度”。认为,应使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机结合于传统教学中,把握好音乐课改中的“度”,才能有助于课程改革合理持续的发展。

作为音乐教师,我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喜欢上怎样的音乐课?随着以审美、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在广大音乐教师脑海中逐渐确立,各地的音乐教师大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行为,在实践过程中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把音乐课改进行得热闹非凡。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传不出响亮和谐的合唱声音,我们的学生通过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音乐学习,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我想其结果应该不是音乐课改的初衷。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是否平时在课上过多追求表面新鲜之感,而把音乐教学改革引入误区了呢?静心思考一下,我认为在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应把握住音乐课改的“度”。

一、 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我们来探讨一下何谓“学科综合”。“学科综合”的理念是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合理进行各科知识的穿插。我想一个好的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明确教学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茉莉芬芳》,老师要教歌曲《茉莉花》,其课的设计: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请同学们上来闻一闻花的香味,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尝一尝,然后请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还让同学查资料它属于植物花木中哪一科,最后,待时间所剩无几之时,唱了一下歌曲。饶了好大的圈,从嗅觉、视觉、味觉等来解释得清清楚楚,却叫人忘了这是一节音乐课。试问这样的综合能激发起学生多少音乐情感呢?学生能从中了解多少音乐知识呢?我们以往所说,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导致课程理论性较强、专业性较强,使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从而引发音乐教育者的深思――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于是大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但是我觉得也不应完全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受中去。因此,综合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我们同样设计一堂《茉莉芬芳》课,可以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搜集民歌《茉莉花》不同的演唱版本,教学重点为比较其不同版本的表演风格及音乐表现形式。通过欣赏、比较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演唱组的演唱与歌剧《图兰多》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以方言来演唱与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用普通话来演唱,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一首歌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下的《茉莉花》所散发出的不同风格特点的芳香。以此让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来学习音乐,并为我们的家乡能拥有这样优秀的民歌遗产而感到自豪。我想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着“音乐”在拓展,综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综合的契机点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二、 把握教学表演的“度”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进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但我认为这种表演法可能更适合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如上《小猪睡觉》一课,教师模仿小猪的推鼻尖状、睡觉状、扇耳朵状、摇尾巴和拍肚子等动作引出这节课的主角,以肢体语言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而对于中学生,我看运用表演法需要一个“度”。现在的中学生思想较为成熟,平时见多识广,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做幼稚肤浅的表演,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教学场面失控,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了,可又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我觉得对于中学生的课堂表演在其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想性。例如: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可让学生排课本剧,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表现剧情。人物表演要求也要高一些,要求表演动作自然,不牵强,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表现力,使学生更能了解此现代京剧的内容,了解历史,理解音乐。通过适度地表演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迸发出精神的火花。实践证明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因人而易,但内容需适合,教师需有谱,课堂表演需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太随意太盲目,表演需有“度”,切实让学生能从中得到感悟。

三、 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但能调动其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且对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想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这毕竟是辅助,要控制好运用的程度,不能喧宾夺主。也就是说课程改革并不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部废除。现在有些音乐教师上课不用说一句、唱一句,全靠电脑来演示,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上课缺少不了音乐教师的示范演唱、示范演奏和生动的讲解。

成功的范唱和范奏,是演唱演奏技巧和歌曲内容的完美的结合,用音乐语言成功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直接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的情绪在勃发激动之中,享受到新课的美感。

成功的范唱和范奏,乐曲的悦耳动听,能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之中,这个教学过程能促使学生去探索音乐,去感受、领悟、鉴定并启迪学生创造音乐,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成功的范唱和范奏,还得靠音乐教师的形象去感人。作为一名美的传播者,以自身的范唱和范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对这样的老师有敬佩感和信任感。以上这些是电脑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另外,在音乐课上还是需要有歌唱的基本训练、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介绍基本的乐理知识等,这些都不是只用一个多媒体电脑能解决的。现在有的课,改革成为人机对话,完全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整节课不唱一句,我觉得是欠妥的,毕竟音乐课是一门技能技巧课,适当的基本训练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能把握住,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授课之间的“度”,让我们的学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事物又能得以音乐基础训练。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点体会,愿能正确把握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度”,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向健康合理的方向持续稳步的发展,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