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依托企业行业深化模具专业课程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有效培养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方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学校根据本地经济特点,依托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模具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和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中职模具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模具专业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
随着模具工业的升级提速,模具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既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CAM、UG等绘图软件,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根据本地模具产业特点和生源素质实际情况,笔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模具专业需要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进行重新定位,以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嵊州市模具专业相关产业现状
浙江省嵊州市机械电机产业、电器厨具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浙江省微特电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厨具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二都二基地”年需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500人以上。
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定义与确立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即某一职业岗位中能完成该岗位中更多职业任务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关键技术的实践能力。根据笔者对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跟踪调查,通过对10家模具企业的调研,分析总结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是“零件测绘及计算机实体造型能力、模具CAD/CAM应用能力”。因此本文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定位在以下3个方面: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软件应用能力。
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建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
1.公共课程——专业文化课的构建
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应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为了达到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配合,文化课可以为专业课服务,在课程设置时将模具专业课程划分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训课。
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应联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如模具专业教师开发的模具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它介于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为专业进行服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很多对英语一筹莫展的同学,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能保证专业英语的顺利通过。
2.核心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构建
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知识不应追求多而深,因此必须打破教材章节条框的束缚,将连贯的知识做整合,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学习领域。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具实用性。
为了达到浅化理论的目的,学校主要开设了以下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机械制图(I),第二学期开设机械制图(II)和计算机绘图(I),第三学期开设计算机绘图(II)、机械基础、模具技术基础(I),第四、五学期开设模具技术基础(II)、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上述所说,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被相应地简化,而大大增加了应用课程,遵循“够用”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符合中职学校“浅化理论,突出技能”的教学原则。如此一来,需要深入的专业课程将被穿插设置在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同样能提升学习效果。
3.教学项目——专业实训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化构建
依据模具制造高技能人才对实践能力的实际要求,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重构,实现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根本上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中,笔者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一进入学校,就让学生从简单零件的常规测量开始学习,并在测量的一个“项目”中结合学习工程图、公差、机械零件结构等其他的专业课程,完成简单零件的常规测绘练习。
长期的综合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可以使中职生在专业实训中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模块进行:
(1)机械加工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块。在前二个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4~6周时间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依托模具制造,使学生一方面熟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技巧,一方面具备正确选择机床、刀具和切削用量的能力,明确钳工、焊接等各种普通机床和设备的实用技巧,尽可能达到中级技能水平的要求,并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
(2)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模块。整个模块教学注重模具制造的综合应用,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基本理论知识和过去所掌握的普通机械加工技能融会贯通。教学时,由小组(每组5人左右)合作完成一套模具的加工、装配与调试工作。这一模块可在第三学期安排6周时间展开。
(3)模具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的1~10周进行,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电加工机床等教学为主,同时要求学生习惯相关常用的自动编程软件,熟练掌握多种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对模具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了然于胸。
(4)综合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块。根据学习进度,在第四学期11-20周进行,要求学生深入模具企业的一线岗位,在熟知模具结构和各种制造方法的基础上,实战完成两套模具(一套五金模具和一套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整个流程包含模具的结构设计、磨具的材料选购、磨具的零件制造、整套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失效分析等多个环节,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
(5)模具教学全真模块。利用学校与嵊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美亚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500平方米的教学工厂,着力培养学生模具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真企业的情况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7S行为实践、产品仿真教学,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有效转变,推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骨干专业。这一模块安排在第五学期1~10周进行。
四、本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条件
1.师资条件
针对课改需求,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超、专业方向明确且能够从事多方面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钳工、金加工(车、铣、磨)、数控加工(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及电加工实训教学等。
2.设备条件
如:电气控制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可从事数车、数铣仿真练习和CAD/CAM练习的机房,20工位车削实训车间以及具备数车、数铣等轮训条件的教学基地。
3.物质条件
如相应配套的模具模型最少不低于10套,学生实训所需的工、量器具,模具制造所需材料,包括钢材、铝材,以及足够的标准件。
模具专业的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是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到各种知识,体验真正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业技术研究,2012(8).
[2]张梅.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3]官业维.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造[J].职业,2007(27).
[4]李伟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