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吝啬鬼到大善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吝啬鬼到大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少年来含辛茹苦历尽艰难才积攒起这些财富,要和这些钱说分手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乔治·皮博迪

乔治·皮博迪一手创办了摩根财团,有人称他是世界上最乏味的人之一:他除了赚钱以外,几乎一无所长。他曾是典型的冷酷无情的银行家,童年的贫困和创业过程目睹的金融危机,让他成了臭名昭著的吝啬鬼。晚年身体的病痛又促使他献身于慈善事业,他晚年的善行和早年的贪婪一样没有节制。

幼年贫困造就吝啬鬼

皮博迪是个很健谈的人,却不怎么讨人喜欢。他身高6英尺多,淡蓝色的眼睛,深棕色头发,脸上布满皱纹,球形下巴,蒜头鼻子,络腮胡,肿眼泡。在平凡的外表下,他却是个孤独的小气鬼。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丹弗斯市,只上过几年学。在他只有十几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在哥哥的店里干活儿,来养活自己的寡母和六个弟妹。早年生活的贫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和很多全凭刻苦努力摆脱贫困的人一样,他很傲气却没有安全感。后来,他在巴尔的摩和一个年长、有钱的合伙人做织物生意取得了成功,但昔日贫困的情景如影随形一直影响着他。他总是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点数着自己所受的伤害。他积聚财富,不停地工作,却孤芳自赏。

他住在摄政街一家饭店配置了家具的房间里,除了偶尔外出钓钓鱼,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工作。在整整12年间,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平均每天工作长达10个小时。他每年的储蓄额高的令人难以置信,他年收入30万美元,而每年最多只花3000美元,拥有巨额的财富却罕见地吝啬。

尽管他为家乡丹弗斯市建造了一座会堂和一座图书馆,但他仍将大部分的钱储存起来,以备应付下一次金融恐慌。1852年,他告诉一位朋友:“我有足够的资本,但我经历了太多的金融恐慌,虽没受多少损失,但却看过太多巨额资金被席卷一空的场面。即使是我自己的钱,我也必须小心谨慎。”

他的合伙人朱尼厄斯·摩根讲述的一个故事似乎佐证了皮博迪的抠门。一天早上,他发现皮博迪风湿病发作,身体十分虚弱。吝啬的皮博迪连一辆专属的马车都没有,总是坐公共马车上班。摩根劝他:“皮博迪先生,您感冒不该再坚持在这里工作。”皮博迪拿起帽子和雨伞,答应回家休息。20分钟后,摩根发现他的合伙人皮博迪还站在雨里。他问皮博迪为什么还在这里。皮博迪回答:“我是要回家,可是只过去一辆两便士的公车,我在等一便士的马车。”然而,这位在雨里苦等便宜车的皮博迪,他的银行账户上已激增至100万英镑。

皮博迪不仅仅是对自己抠门,他对身边的人同样吝啬。他的助手托马斯·珀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老板每天在办公桌前吃午餐,用的是一个小皮饭盒,他总派勤杂人员帮他去买个苹果。一个苹果需要花1个半便士,皮博迪总给这个勤杂工两个便士,尽管每次勤杂工都幻想老板能把剩下的半个便士送给他当小费,却每次都希望落空。

在伦敦交易所后面的椅子上有一尊皮博迪的塑像。金融区曾经为立这尊塑像募捐,虽然皮博迪在金融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但人们对这次捐赠却几乎没什么热情,结果认捐的钱连做座椅都不够,最终皮博迪只好自己支付了这笔钱。

病痛反思慷慨捐赠

让时间回到19世纪50年代初,皮博迪快60岁了,身患痛风和风湿病。病痛来袭时,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朽的。他观察到生活中有些人热心地帮助贫困人士,正如他一心想赚钱一样专注。内战期间,皮博迪从铁公鸡摇身变成了圣诞老人。

1857年以前,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的摩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改善伦敦贫民的住宅工程。他还转让了哈得逊湾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用来维持这些住宅区的经费运转。由于这一革命性的慷慨行动,他成了第一个荣获伦敦荣誉市民的美国人。在伦敦市长官邸举行的一次宴请中,他宣称:“我要说今天的荣誉是对我50年商业生涯谨慎和忧虑的回报。”皮博迪的慷慨行为广为人知,这使他很快每个月收到上千封求助信。

在皮博迪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施舍的范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一座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了一座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并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了一项教育基金。他还拿出密西西比和佛罗里达拖欠的一笔100万美元的债券,给了这项教育基金,希望这两个州有一天能偿还这笔拖欠款,以增加基金的数额。他死后又遗赠给住宅工程一笔钱,使这个项目的总捐款达到55万英镑。

皮博迪成了名副其实的慈善家,赞美他的人在这个原先的小气鬼身上看到了神圣的美德。维克多·雨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格拉德斯通说:“皮博迪教给人们如何用钱以及怎样才不会做钱的奴隶。”维多利亚女王曾想授予他一个男爵爵位或骑士地位,可晚年的皮博迪似乎对这些世俗的荣誉一点不感兴趣,他谢绝了女王这番好意。于是女王从温莎堡写了一封短信,称赞皮博迪对伦敦贫民所做的慷慨赠与。这一点,和皮博迪刚开始做慈善时的做法有很大不同。之前,他总是想着在他所捐赠的任何图书馆、基金和博物馆放上自己的名字。

望远镜式的慈善家

从吝啬鬼到慈善家,在这个“羽化成仙”的过程中,皮博迪未曾给过朱尼厄斯·摩根任何赠与。1864年,10年协议期满,皮博迪退出公司。按他把摩根吸引到伦敦时许下的诺言,这个低级合伙人获得使用他名字的权利,还可能得到他的资金。然而,皮博迪却决定将他的名字和资金都一并撤出。或许是因为他因慈善获得的美誉使他想把自己的名字从金融业中抹去,放到慈善事业的神龛中供奉起来。根据摩根子孙后来的叙述,对摩根来说,“他一生中最失望的事情是当时皮博迪拒绝让他继续使用老公司的名字。”朱尼厄斯不情愿地将公司重新命名为J.S.摩根公司(直到1910年摩根建富建立)。皮博迪还迫使摩根以苛刻的条件买下了老宽街22号的办公租赁权。小J.S.摩根写道:“我爷爷过去总说皮博迪先生在租赁价格上对他过于苛刻。”当然,朱尼厄斯·摩根得到了皮博迪分给他的巨额利润,他在10年中挣了44.4万多英镑。

不仅仅是对待自己的合伙人和身边朋友比较苛刻,就连他的情人和私生子他也一样不留任何财产。总的说来,他从事的是狄更斯所谓的望远镜式的慈善——对抽象人性的厚爱夹杂着对他熟悉人的吝啬。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除了他不承认的家人和他的雇员外,在其他任何地方,他都享有慷慨大方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