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有效信息化环境 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有效信息化环境 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2012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名。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宽带成都”工程,大力加强云计算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目前,成都有幼儿园1848所,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5%。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有878所,在校生108.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9%。成都于2013年9月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成都全市有普通高中126所,在校生21.5万人;中职学校90所,在校生23.9万人。成都全民教育的重点,已从“学有所教”转向“学有良教”,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公民。

信息化无疑是铸就卓越教育品质的先进工具。成都正根据“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修订完善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措施,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提高师生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这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共享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环境条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2009年,成都市建成了教育城域专网,校、县、市三级光纤联通,已接入880所公办中小学。2011年,公办中小学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0%,所有教室、功能室、办公室都能够接入互联网,农村学校能够更快捷更大范围地接受优质师资培训乃至直接教学。2012年,全市多媒体到班率1.26:1,师机比1.36:1,生机比10:1;近300所学校具备校园有线、无线双网覆盖,能够进行移动办公、移动学习。2012年底,成都市教育系统互联网接入总带宽达到每秒5569兆位,每校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每秒6.4兆位(见表1)(终端配置如表2所示)。

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良好基础,发展任务重点在于资源建设和有效应用。

二、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一)信息化手段让教和学更高效

目前,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字资源备课,制作课件,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使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自主学习,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1.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贡献

调查显示,教师们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贡献很大,按照得分高低,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贡献如下:对教学准备的贡献程度最大,得分为86.52;其次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贡献,得分为83.7;再次是对教师本人专业发展的贡献,得分为82.43;最后是对教研活动的贡献,得分为81.7。

2.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贡献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课程学习的贡献较大,认为贡献很大的占37%,认为贡献比较大的占34%,二者共占71%。学生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教师更方便呈现课程内容;学生更快捷地理解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进度更快。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的使用使课程难度加大,且容易分散注意力。

(二)数字化教学让学习更便捷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目前,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例如,高新区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和在线学习平台,提前下载学习卡进行预习,利用多种终端完成教师布置的个性化在线作业;通过“读书”频道,拓展阅读范围;通过“研究型学习”板块,组成学习共同体,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通过“成绩分析”栏目记录每次考试变化,并形成线状或柱状分析图。

数字化实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数字实验室在中小学校的应用拓展了实验范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都江堰市李冰中学开展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水果电池电压测定、探究声音共鸣等十多个数字化理科探究实验,创新了教学手段,实现了对传统仪器的补充和替代,使实验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云端教学平台让课堂更智慧

研究表明,云计算和移动学习这两种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技术将进入主流应用。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引发基础教育领域的浓厚的兴趣。当下,成都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采用云端工具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学生持有并使用平板电脑等便携电子设备,借助云端服务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各中小学还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借助“魔灯”(moodle)和博客平台开展特色网络环境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而且方便学生开展网上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和指导。

(四)远程教学让优质资源更均衡

名校如何引领并带动薄弱学校发展?如何让城市一般学校、农村学校、山区学校、民族地区学校共享城市名校的教育资源?成都市充分运用教育信息技术,6个中心城区与9个远郊区(市)县均已完成远程互动教室建设。2002年6月,全国第一所基础教育网络学校――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成立。网校已开通高中直播式教学、初中录播式教学、小学植入式教学,初步形成了贯穿小学到高中的远程教学模式。依托卫星通讯技术,通过全日制远程直播等方式,将成都七中、成都实验小学等名校的课堂教学实况全面、完整、实时、系统地向省内外薄弱学校传送,实现薄弱学校的学生与名校学生全程异地同堂上课,共享成都名校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结对,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发展。2010年初,成都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中心城区130所学校与远郊169所学校进行深度结对,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在结对学校建设授课教室和听课教室。通过成都教育专网和远程互动技术,初步开展了课堂互动教学、远程教研、培训、评课议课等活动。

三、成都教育信息化愿景

(一)建设教育云平台,提供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

一是构建成都教育云基础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升学校信息化基本配置,优化教育信息网络环境,实现教育单位、学校专网全接入,构建学校每秒1000兆位的网络服务能力。

二是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多元、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和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打造随时、随地、随需互动交流、无限沟通的数字化无边界学校。

三是构建成都教育云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学习人人通”。完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推动数据整合和教育业务覆盖,形成全面、集成、即时、动态的教育管理和学业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高效和网络学习的广泛运用。

(二)建设数字优教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

组织成都市名优教师设计制作数字优教课堂,提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服务。数字优教课堂涵盖小学、初中,向成都市的全体学生和教师免费提供。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同时辅助教师解决问题。

优教课堂全部为10分钟左右的切片资源,采用流媒体技术,通过专业级播放平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庭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终端,在有线网络、3G/4G移动网络、ITV、IPTV等多网络环境下,实现对资源的在线点播,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塑造新型工作学习模式

建设专业化程度高的技术支撑队伍。实施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行政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提升培训工作,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到2015年,完成对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的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订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着力强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习与培养创造力、变革工作与学习模式、提高信息时代公民责任感。2014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要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四)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

《2013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认为,未来5年将有6项技术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的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学习分析、开放内容、3D打印、远程实验室等都将在云计算和移动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我们应当对这些技术充满热情,积极探索研究并尝试应用。

成都将逐步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学生“自带设备”试点,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教育实验室,推进一对一学习、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