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走进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走进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阅读是存在于作者、文本、读者三极的统一中,而这三极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过分强调某一极都是对另一极忽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处理这三极的关系?我的建议是走进文本,适当拓展,合理联想,个性阅读。

关键词:文本;作者;读者;联想;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42-01

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闻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打开书本,书犹如清澈如镜的池水,倒映着天空的五彩的霞光和淡淡的云影,人们从中收获多姿的美丽、丰富的愉悦。如果能往这艳丽的方塘中,注入一些情感的泉水,那么这活水又将令池水更加崭新而丰富。

如果把文本比作方塘,那么方塘的主人便是作者,而情感的流水便是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作者一文本一读者”这三者在阅读中是三极一体的组合,彼此不能割裂。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科学的引导学生处理这三极的关系?我的建议书走进文本,适当拓展,合理联想,个性阅读。

一、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原义

1、何谓走进文本?

就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从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和创作意图、并结合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理解作品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文、知时论文。

在阅读中,作者通过文本构建,通过文字引导,传达信息,阐释道理,说明思想。由于文本的才创作者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和个人的烙印。在文化还不普及的时代,作者的权威受到极高的重视,人们在阅读是总是以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生平、品格为依据,尽力去追寻作者创作的原始意义。这样,作者的思想才得以传承、延续。时至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仍穿越时空,追寻着孔子的足迹和探索庄子的逍遥嘛?读者就在探究作者的思想中,理解了社会理解了自己,还从中有了新的发现和启示。

2、那么如何解除障碍,走进文本

方法就是走进作者,回到当时。如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我们也不妨去看看词人的生平经历,那时南宋偏安东南一角,金军南下,占领中原广大地区,词人的家乡济南历城(今属山东)失陷,为了抗击金军的占领,词人率领义军抵抗。南下后,虽历任承务郎、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后积极为北伐准备,赤胆忠心,但被罢相,忧愤而死。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不难理解,词人以廉颇自况,同时羡慕廉颇尚有人询问,而自己却被弃置一边不闻不问的悲愤心情。

因此结合作者生平,我就不难理解《将进酒》中李白豪放的背后,那面似乐观,实为怀才不遇的深沉仇怨;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离骚》中屈原浪漫的背后,那虽频遭迫害,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结合生平和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理解《雨巷》中戴望抒缠绵的背后,那虽难以抓住,但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二、走出文本,适当拓展,合理想象,个性阅读

1、为何又要走出文本

文本中心论认为文本的意义由文本自身呈现出来,与作者的意图无关,作者已经“死了”。这种理论虽不全对,但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过分追求作者的原义,以至于阅读成了“考据学”,凡是阅读就要考查历史、政治、社会、风俗、作者的生平、爱好、思想,甚至抽烟喝酒之类的琐事,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扼杀个性的阅读,更是扼杀人性的阅读。

读者也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特定的阅读语境(个体的语言特点,个体的文化背景,个体的人生阅历)。他不是被动地全盘吸收,会与自己的经历、个性和修养等联系起来,确立一个自己的“期待视野”,这就决定了读者的理解总是带有个人色彩。

2、适当的拓展,合理联想

文学艺术是高层艺术,它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地表达简单的意图,它反映的现象是深刻的,表现手法是含蓄委婉的。正是这个含蓄委婉,促发了读者的联想,令作品形象往往超越了作者的最初意图,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解空间。

比如,曾经有人对于《水浒》中大量提到英雄爱吃肉的行为提出这样的看法: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劳动工具,是由官府所有,百姓不得随便宰杀和吃掉,而《水浒》中的英雄几乎无人不吃牛肉,旨在体现他们对统治者的反抗,和对官府的蔑视,与全文“反抗封建压迫”的主题相照应。这种说法虽没有确凿的考证,但也不无道理。

说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单就此诗字面,人们通常理解为是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些无不表达着诗人对母校的怀念,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又让我们看到了离开母校的惆怅。然而有的读者大胆的联系他为何要去西方求学的经历认为:因为诗人对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充满了理想,然而现实的教育让他看到,西方提倡的个性、民主、自由等理念不可能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实现的,因此理想的幻灭使得作者无限的哀伤,诗中“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其中揉碎一词深刻的再现了诗人的哀伤。

合理的拓展与联想,也遵守真善美的原则,例如,歌德的《浮士德》把传说中没得救的主人公改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天堂,这是合理的艺术创造。有人把《沙家浜》里的阿庆嫂改为交际花的形象,《西游记》中的唐僧成为情颠大圣,这显然违反了真善美原则,这是胡来,不善创新。

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也认为“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与交流过程中,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所以科学的阅读是走进文本,适当拓展,合理联想,个性阅读。

参考文献:

[1] 徐 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语文建设.2011(6).

[2] 张文君.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创新途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7.

[3] 潘久香.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4] 魏国伟.中学语文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快乐阅读.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