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路向前,且歌且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路向前,且歌且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孤独的自我。即使他在人前高声谈笑,可在夜深人静一个人独处时,当他卸下面具回归真我时,还是会现了原形。孤独,是与生俱来如影随形的――听郝为的摇滚音乐时,你不由会产生这样的感慨。他的歌没有狂野,没有燃烧,你能听到些许苍凉,些许脆弱,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沉郁。他的歌不是先声夺人的那种,但很耐听,越听越能触碰到心灵,会让人有想落泪的感觉。

郝为的歌适合在夜深人静时听,像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共鸣,他的声线不高,恰好演绎平民身份的你和我,倾诉我们不得不委身于现实的无奈,但骨子里却又倔强不屈的坚持;倾诉我们对于温暖、对于幸福的渴望;倾诉我们对于理想的执著和坚持,以及偶尔的迷茫。

郝为的书《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文字朴实而纯粹,他向我们展现了那些执著于自己梦想的人,那些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而坚守的人,那些在向梦想前行的过程中承受着风雨和苦难的人。回望那个大文艺时代,我们今天的人看到了朴素和真诚,还有对于艺术的热忱与虔诚。

本期《作文通讯・锦瑟》(以下简称《锦瑟》)将走近郝为,把他的艺术梦想和理念展现给读者。

《锦瑟》:您的音乐没有狂野的呐喊。没有撕裂耳膜的高音。没有疯狂的舞蹈。也感受不到热血沸腾的激情。这似乎和大众观念里的摇滚不太一样。您能解读一下自己的音乐风格吗?

郝为:很多人都认为摇滚音乐就应该有疯狂的呐喊,其实这是误读,摇滚也有旋律化的形式,比如鲍勃・迪伦的音乐,比如披头士的音乐。摇滚音乐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歌手可以通过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正是摇滚音乐的独特之处。

我以前写的摇滚音乐也是疯狂的,也用呐喊的方式表达过,比如我专辑的主打歌曲《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最开始的旋律就是比较狂野的。这首歌我改了好多次,每次的风格都有变化,直到2012年出专辑的时候才定型,成为现在比较温和的风格。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内心会有巨大的变化,应该说这首歌的改编过程也是我内心成长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心灵会净化浮躁和喧嚣,逐渐平静下来,会觉得呐喊并不是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真正的力量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

《锦瑟》:摇滚重要的是精神,有精神的音乐才能称之为摇滚。您想通过摇滚表达什么精神?

郝为:很多摇滚歌手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音乐是能够触摸到心灵的,只有真诚的音乐才能触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之所以喜欢摇滚,也正是因为摇滚给予我的这种真实的触动。我的音乐都是自己作词、作曲,自己来演唱的,抒发的都是我真实的感触和心声,也许不仅仅是我的,还有和我同龄的、有着共同经历的人的心声。如果它们能打动人,那肯定是因为它们传达了真诚的摇滚精神!

《锦瑟》:您是怎样走上摇滚音乐之路的?

郝为:这得从我上中学的时候说起,因为我父亲是北大的老师,所以我从小在北大的院子里长大,也有机会接触丰富多彩的文化。那时候,经常有外国留学生在草坪上铺块布,几个人坐在一起弹吉他,唱鲍勃・迪伦的歌,很好听,我经常在旁边当听众。后来接触到“打口带”,觉得摇滚是让自己很迷恋的一种音乐,于是开始学弹吉他。那时候对摇滚特别热衷,放了学就去学,半夜才回家。大学毕业后便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乐队,搞创作,搞演出,虽然很艰难,但因为心中有一份真诚的热爱,就一路走了下来。

《锦瑟》:在摇滚的道路上。很多人中途离开了。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坚持到现在?

郝为:我接触的一些摇滚人,他们都是把摇滚当成生命一样热爱的,很多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就是要圆一个摇滚音乐的梦想。对于摇滚音乐人来说,对摇滚的热爱很单纯,也很执著。他们在坚持了多年之后,大部分人还是被迫放弃了。对于他们来说,物质上的艰苦并不是最大的障碍,真正的痛苦是大众对于摇滚的不理解、不认可。《你什么时候需要我》这首歌中的“我”就是指我们这些为了摇滚梦想而坚持的人,这首歌表达了我们的无奈和悲伤。

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来自己就是北京人,不用背井离乡去追寻梦想,不必因为生计问题而放弃梦想,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优势。另外就是对于摇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热爱,在与摇滚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激情和快乐,这一点是支撑我走到现在的真正原因。

《锦瑟》:中国的摇滚似乎没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疯狂了?

郝为:是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很多人疲于奔命,对艺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享受。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中,文化艺术的从业者也在随潮流而动,整个艺术市场的大环境都在萧条。不过我相信会好起来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坚持。

《锦瑟》:您父亲是北大老师。那您从小接受的是宽松的还是严格的家教?父母同意您做音乐吗?

郝为:应该说我的家教还是宽松的,父母对我做音乐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他们应该算是开明的,觉得应该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即使遇到艰难困苦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一直比较自由,比较独立。在这方面,我还是很感谢我父母的。

《锦瑟》:听说您现在要拍电影,当导演。这意味着您要放弃摇滚吗?

郝为:不是放弃,反而是要更进一步发展摇滚,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以后要更多地参加演出。

说到拍电影,这是我最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其实我以前只是喜欢看电影,对拍电影没什么兴趣。2010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一个电影展,展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80后的青年导演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当时觉得特别好,特别打动我,又找到了当年摇滚带给我的感觉。我回去之后就想,70年代的题材很少有人拍,我是出生在70年代的人,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经历更加复杂、深刻,更有故事性和可深入挖掘的内容,这段历史的痕迹不能轻易地被抹去,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拍一部70后题材的电影。

《锦瑟》:您准备拍摄的电影大概是什么内容。能提前先透露一下吗?

郝为: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我创作的,名字暂定为《迷途》。这是一部纪实电影,讲述的是我乐队的三个成员在分别15年后各自的生活,都是本色出演,演的也是真事。

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得从《你什么时候需要我》这本书说起。当时出这本书需要一些照片,而我手里没有现成的,于是试着给之前乐队的鼓手蒋寅拨了一个电话。我们已经有15年没见面了,两人聊了很久,他给我讲了他这些年的经历。他经历了两次婚姻,三次戒毒,本来对生活已近乎绝望了,结果他的前妻得知消息后,来到他身边,带着他在中国的海岸线上,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走,希望能够唤醒他,希望他能重新振作起来。这期间,他的前妻在一次事故中不幸遇难,他最终醒悟,下定决心戒毒,决定好好儿生活下去。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使我萌生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后来我问他,你敢不敢在这部剧中演你自己,他经过考虑后痛快地答应了。如果能拍成,我相信它会成为电影界的一匹黑马。

《锦瑟》:现在上映的电影能够深刻地引起人们共鸣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电影直奔票房而去。您怎么看电影的商业化问题?

郝为:现在的电影市场的确是太看重商业利益了,很大一部分都在迎合市场上的某些低级趣味,真正有思想有品位的电影反而很少。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那种真正的好电影出现,要有思想性,而不能一味媚俗去追求商业利益。当然,我并不反对考虑商业利益,只是不能把它视为唯一的标准。

《锦瑟》:您是爱音乐的,也是爱文字的,还要拍电影。您觉得这三种方式中哪种更能表达您?

郝为:我觉得音乐是我热爱的,文字是我崇拜的,电影是我当下最向往的。如果说哪个最能表达我,我觉得还是音乐吧,可能因为我更熟悉音乐,也可能因为音乐不仅能用歌词来直接表达,还可以用旋律来表达,旋律和歌词结合起来,会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在表达上更加得心应手。

《锦瑟》:您做音乐、写书、拍电影,涉及三个领域,您怎么定位自己的身份?

郝为:我虽然一直做摇滚音乐,但从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身份定位,我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是从事艺术这个领域。艺术本身是相通的,有时候跳出自己原来的圈子进入另一个领域,也许会比长期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还要优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前提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作为基础,比如审美,比如生活,比如知识层次,这些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锦瑟》:有人说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诗歌现在的生存状态很尴尬,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郝为:我个人确实很喜欢诗,喜欢顾城、北岛、多多、芒克、泰戈尔。现在,诗歌的确不受人们追捧了,但它永远会生存在人们心里,当人最需要表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诗歌。

《锦瑟》:您的书《你什么时候需要我》中收录了几个著名艺术家的自我表述,他们对待艺术的真诚和执著令人动容。您想通过他们的话语表达什么?

郝为:我写这本书除了些许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些我尊重的艺术家的讲述,让大家了解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通过书里的访谈我们会知道,他们也曾彷徨迷失,也曾屡屡失败,但他们依然坚持着那份纯粹。我想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也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在这个极度重视物欲的世界里,成功还是属于纯净的人们的。

《锦瑟》:朋友们称您为“70后最后一颗金子”,您自己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郝为:这是朋友们对我的一个戏称,我的朋友们都是70后出生的,到现在这个年龄基本上都结婚了,而我因为现在还单身,他们认为我没有家庭的牵绊,无拘无束,很自由,想发光就能发光,所以大家称呼我“70后最后一颗金子”。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折射了70后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大家都活得很拘谨,受各种各样的束缚,想做的事情不敢做,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再放开一些,再自由一些,再洒脱一些,相信应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人出来,有更多的金子发光。

《锦瑟》:您怎么看现在的中学生和您在中学时的差异?您觉得有什么是您想对现在的青少年说的?

郝为:现在的中学生和我们那时候相比,真的有很多的不同,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面要更广,思想更加自由。对于有志从事艺术的年轻人,我想对他们说这么几句,也是我这些年的心得――

一是多读经典。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受益终生。他说:“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一定要看经典。”到现在我仍然感谢这位老师,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铺垫了我今后的道路。

二是要多积累。当你打算从事艺术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头钻进这个领域。我高考的时候,本来想考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结果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现在想想,这次错过对我来说其实是幸运,如果当时考上北广的话,我接触的文化层面就窄了,反倒不利于我今后的发展。因为知识的广度、生活的广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的艺术思维,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三是保持心灵的单纯。人需要一颗真诚的、单纯的心灵,艺术是灵魂的火花,当你没有把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人的时候,你的作品绝对没有说服力,没有打动人的魅力。因为艺术本身是单纯的,所以从事艺术的人也应该是单纯的,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单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