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和企业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转移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转移

[作者简介]覃永毅,广西工学院科学技术处助理研究员,硕士,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C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184―03

科学技术史表明,许多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都产生于高校。因此,在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地方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现阶段,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地方高校创新能力面向企业的有效转移从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的原意是指创造或引入新的东西、新的概念。自二十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把创新(Innovation)概念引入经济领域之后,“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词汇之一。“创新”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历史性的范畴,它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现今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从当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来看,“创新”概念的含义即是创造新的东西或在特定的环境中把某种创造引入某个社会组织系统以获得综合效益的活动。创新活动可以划分为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四个基本类型。

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获取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出创新成果的能力。对应于创新活动的基本类型,创新能力可划分为四种:意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结合创新的基本含义,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就是指地方高校能够优化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获得综合效益的能力。具体展开而言,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及组织创新能力等,它们集中表现着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是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乃至国家创新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来体现。所谓“平台”,即是某种“组织实体”或“载体”的形象说法。在科技创新领域,“创新平台”实际上指的是科技创新基地,它们的具体形态是公共技术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结合我国高校的科研特点以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即是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研体制创新及机制创新为动力,集成地方高校的科学、技术、人才以及学科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促进原创性科研成果、集成创新科研成果的获得为目的的科技创新基地。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集中表现着地方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过程是一个由众多各具特点、具有不同功能、扮演不同角色的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复杂运行过程。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是重要的创新活动主体,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的创新互动是区域创新体系是否运转良好的一个重要表征。

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结构尚未完整,存在着创新资源、创新能力与信息分布的失衡。在大学与企业之间,失衡现象一方面表现为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表现为功能性失衡,两种失衡现象交互作用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创新接口的缺位,从而降低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阻碍国家创新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就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失衡现象而言,结构性失衡主要是指企业的R&D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地方高校的研究能力却又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创新资源信息不对称;功能性失衡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之间的功能链接性不强,两者之间存在着功能。功能性失衡致使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而企业又未能真正吸收、消化地方高校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利用高校的外部供给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失衡表明,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创新接口的缺位,两种失衡共同作用导致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与企业的创新需求对接效果不佳,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动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制约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降低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此外,高校与企业之间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转让只是将技术从高校转移到企业,发生的过程与时间较短,而且在转移后企业对技术的分析、控制和应用受到自身创新能力的制约,因而,这种技术转移在企业较低的技术水平背景中很难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从地方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有偿获得创新成果,企业的收益乃至社会整体上的综合效益就得不到有效提高。实际上,基于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线性假设,企业外部的技术转移很少考虑到企业对创新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成果转移之后的实际效果,这对于培育企业具有“造血”功能的自主创新能力作用相当有限,不利于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水平。

创新资源、创新能力、信息分布的失衡以及传统意义的技术转让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技术转移领域建立起一种通过长期合作而实现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创新能力的转移,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产业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知识发现到成果产业化,其间有一系列环节需要相互配合,需要有信息、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持续投入。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的情况下,要实现从地方高校到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转移,需要有运转良好的创新能力转移机制。

在创新能力转移机制中,地方高校和企业由于各自不同的使命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地方高校作为知识或技术的输出者,是知识的发现者或创造者,推动着技术的试验发展以最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由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自我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为了快速获得市场效益而需要输入外部的知识或技术,所以在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转移机制中,企业

扮演着知识或技术的输入者角色。

研究型大学多元动态创新观认为,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平台体系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和面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有效支撑。依照这个观点,由于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因此,地方高校的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同时,同样也是面向企业转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相对于企业来说,地方高校聚集了较多的科技创新资源,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还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学校的内、外部资源,建立起完善的高新技术集成创新平台、能够共享资源的知识创新平台、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合作创新平台以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技术转移平台等类型的创新基础平台,构筑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这样将为地方高校实现面向企业的创新能力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条件和场所,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实现地方高校创新能力的有效转移,除了构筑健全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之外,培育和建设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只有建设好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地方高校的技术转移或承接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转移,才能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创新能力转移是非线性的、动态的、多元化的创新资源流动过程。在转移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适当的公共制度安排,在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协同开展创新能力转移活动。

政府创造的制度环境和提供的制度安排对国家创新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的互动,尤其是政府的制度性激励对于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作用。同样,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制度激励也对地方高校提高或转移自身的创新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制度安排,为企业与地方高校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提供创新活动所必需的财政支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与环境。政府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将促使企业在社会的生产需求以及高校的成果转化需求中积极开展创新能力转移活动;另一方面,也将促使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应对社会的生产需求,进而主动开展面向企业的创新能力转移活动。

另外,政府应当明确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并加以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只有通过高校的功能定位,地方高校才能更加明确自身在整个高校体系中以及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相对位置,由此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的特色所在,建设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这对于地方高校有效地开展创新能力转移活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总之,要实现地方高校创新能力面向企业的有效转移,需要在地方高校、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创新协同,建设创新平台,实现地方高校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这样将会从根本上消解地方高校和企业的创新体系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功能性失衡现象,充分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改变传统技术转移中地方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单纯商业化技术转让模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