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性认知造型能力在手工应用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性认知造型能力在手工应用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手工应用是学前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本文基于对传统手工艺术造型特点的分析,和对学前学生与儿童心理的解读,论证感性认知造型能力对学前手工应用的适用性与重要作用。并对实际应用中,如何培养和保护感性认知造型能力,提出一些见解和措施。

关键词:感性认知 造型 学前 手工

手工应用是历史悠久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学前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前教育的手工课程中,它表现为墙饰、头饰、玩教具等形式;在民间则体现的更为广泛,最常见的有窗花、中国结、剪纸、风筝和彩灯等传统艺术;在现代又出现了更具有实用功能的手工作品,如:纸浮雕、编织、综合材料制作的日常用品等。传统艺术的悠远造就了丰富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所以,学前教育的手工课程和现代的日常手工都对其汲取和借鉴了很多。可以说手工应用起源于传统手工艺术、是现代环境和需求的演变造就的一门学科。

无论是学前特点突出的手工应用课程,还是深植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术。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造型,造型决定了手工作品的最终表象,表达了时代特色和风格,并定位了手工作品的应用环境和使用功能,是手工应用的灵魂。

纵观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艺术,其造型都是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感性认知为主的造型趋向,使手工艺术造型充满了趣味性,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为深刻的是感性认知造型极大地贴合了人性本能的审美,这才有了手舞足蹈、放肆不拘的泥娃;大开大合、神肖形似的老虎枕头。

面对这样的作品,多数人都会以“充满了童趣”这样的语言来评价。

不错,感性认知造型能力是人类的本能,即使是儿童,只要感知器官良好,也会经由大脑的指令对外界事物进行表达,儿童的涂鸦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表达充满了人性之美,虽不准确详实却单纯而专注,经由最简单而又最大化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得到了毫无修饰、不染尘埃的质朴和拙趣,内隐的生命力被外在而夸张的神情引燃,喜怒哀乐在感性中化为符号,直达心灵。

感性认知的魅力引得众多艺术大师追随效仿,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年龄越大,画风越成熟,毕加索就越是渴望回溯到童年时的认知风格和绘画技巧。

可见,感性认知造型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极其可贵的。但是在学前手工应用中,很多学前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以成人的眼光和极端的理性来对待儿童的手工应用,以便出成绩、出作品,可是对于学前手工应用的受众群体——儿童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在儿童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科学家的敏锐、艺术家的热情和哲学家的简洁......。”(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儿童的感性认知,构成了艺术大师毕加索超现实的全部精髓!这里所指的儿童,是从小就拥有自由游戏、自由表达权利的儿童,决不是挟持在老师双翼下没有自由游戏、没有自由表达权利,只能按成人规定的思路和方式生存的儿童。

那么,怎样培养和保护感性认知造型能力并将其贯彻于手工应用中呢?

首要一点便是要正确认识感性认知造型能力。

传统手工艺术的造型是随着人类感知的发展创造出来的,起源于蒙昧的远古(如洞窟壁画),成熟于几千年的进化(如皮影人物造型),正如孩童的成长,有着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直至现代,虽然传统手工艺术的形式与造型多种多样,但于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自然的感性描摹和认知是主导其延展的主要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经久不衰,是感性认知在手应用中的最好表达和验证。在手工应用与教学中,要给学生和儿童一个宽容的氛围,要对其具有的感性认知本能充分的信任,使其自由从容地流露,专注大胆地发挥。要不吝惜溢美之言,多加夸赞和鼓励,不要用一己之言断定好坏。

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阶段,同样是培养和保护感知造型能力的重要条件。儿童处于涂鸦期,是感知造型能力的必然时期,对于这种天性的流露,更是要小心呵护与鼓励。学前专业的学生年龄虽大,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喜爱绘画与手工,大多数的学生在未经历熏陶和训练的情况下,其造型能力基本停滞在儿童期,这表现在缺乏观察的能力、比例衡量的能力、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手脑结合的能力等几个方面。但是,不要把这当做坏事,正如毕加索致力追求儿童的感知一样,这恰恰是其具备的优势,这样的学生,生活与环境赋予他们人生阅历和处世的智慧,只要稍加点拨和训练并赋予其自信,本能就会在顷刻喷薄而出。美国有一位摩西婆婆,76岁开始画画,在80岁高龄时,她举办了首次个展,并获得巨大成功。所以,大可不必为学生和儿童的造型基础差而烦恼。他们就像宝藏一样等待挖掘,只看我们的挖掘方向是否正确。

其次,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手工艺术遗产,临摹与仿制也是培养感性认知造型能力的好办法。

对于儿童来说,对传统手工艺术的临摹,形式更大于实际意义。当我们把色彩丰富、造型生动的传统手工艺术品放在孩子面前时,兴趣便是最大的收获。皮影、泥娃、虎头枕头、面塑、糖人等等,质朴、憨厚的造型恰恰迎合了孩子们的感知造型能力,更能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同时,轻松愉快的氛围也得以营造。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儿童的个体差异,有些人的造型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训练和指导,便能将所见所感一一描摹出来,或平面或立体,皆活泼生动,动起手来,自信而沉浸。而有些人的造型能力则是天生的弱感,动起手来迷茫而胆怯。这与心智的发育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大可不必揠苗助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小时候说话很晚,4岁时,父母甚至认准“这个孩子智力发育太慢”。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说话。上学以后,他父亲听老师说: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老师们轻蔑地称他为“笨蛋”。正是这样的人,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引起一场大革命。所以,儿童的手工应用,要创造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正视心智发展规律,公平对待,以便感知造型本能得以释放,在自由的挥洒中,描摹不求形似,愉快地投入和沉浸中,心智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临摹与仿制更具实际意义。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文化课的压力过大,很多初高中取消了美术课程,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接触美术与手工元素,但于内心的感知造型天性却一直在不断地汲取营养,就像蝶蛹,外在虽然风平浪静,内里却是跃跃欲试。生活阅历赋予他们更多的智慧与能力,心智也悄然成熟,当久违的手工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心里一定是欢呼雀跃的,这是一种重负下的释放,感知造型的天性在这时是遥远而珍贵的童真。用愉快、收放兼备的教学保留住这种热情尤为重要。在对传统手工艺术的临摹与仿制中,感知造型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自如的信心得以建立,审美与鉴赏能力得以提高和完善,为将来的手工应用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感性认知需要理性认知的必要补充才能完善与发展,是提高感性认知造型能力的促化剂。感性认知造型能力是天性,理性的造型则是发展。尤其是学前专业的学生,更要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来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一方面要学会观察。观察是一种能力,经过训练的人,一眼便可抓住物体的结构、联接、体态、比例与色彩。同时,视觉记忆能力也可像照片回放般仔细斟酌。另一方面要学会概括。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形体,概括能更好地表达物体的特征而不被丰富的细节而迷惑。用几何形体概括,是理性造型的基本方法。

感性认知造型使手工作品充满了趣味,这种本性的表达,老少咸宜。保护好我们的感性认知造型能力,并用理性造型知识加以提高,是学前专业应该考虑的课题,也是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课题。

[课题研究报告:《幼专学生手工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鹏志,男,满族,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