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谈雕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谈雕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19世纪艺术生活中,雕塑有其特殊作用,其中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美学的原因。奥古斯特·罗丹这位19世纪后半期最有名望的艺术家,给时代的艺术带来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雕塑 雕塑新风 奥古斯特·罗丹 美的精髓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95-01

在19世纪艺术生活中,雕塑有其特殊作用,其中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美学的原因。从美学角度看,18世纪人认定古典作品中寓含着尽善尽美的最高标准,这导致恢复古希腊的形式,来表达当代人的思想。人们相信,古希腊接过了亚述和埃及人的原始而无定见的艺术形式,但把灵魂与感觉注入其中,从而取得了人类最高的雕塑成就。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他们将勇武、庄严与美丽赋予其中。”雕塑家要阐释人的精神需要,阐释他最细腻的感情,甚至他含糊的追求和他对道德美与智慧美的看法。

在表达人类最崇高的追求时,“感觉”(真实)与“灵魂”(理想)是融合的。和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一样,浪漫主义雕塑家也对人的形象锲而不舍。虽说限于大理石为创作材料,浪漫主义的人物塑像也服从于真实与理想的适当平衡,也从古代作品中汲取灵感。然而,浪漫主义雕塑与新古典主义雕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主题表现热烈的感情,它的风格具有强烈而夸张色彩的动作特征,往往用类似于速写的技巧加以表达。弗朗索瓦·吕德在巴黎凯旋门上的作品中《马赛曲》,就是浪漫主义雕塑的优秀样板,他也是浪漫主义的主要艺术家之一。他有一名学生,那就是注定要成为19世纪后半期最有名望,并给时代的艺术带来深刻变化的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

按传统标准,罗丹不是一名好学生,他进不了美术学院,就只好在“小美术学院”卢浮宫学画,在阿尔贝欧内斯特·加里埃-贝勒斯的画室里学习。这两人的友谊断断续续维持了18年,颇有互敬之特色。为表达对老师的高度颂扬,罗丹在1882年用塞夫勒瓷器制作了加里埃-贝勒斯的塑像,这种技术是由加里埃-贝勒斯恢复起来的,罗丹这一举动,大概就可以从两人间的友谊中得到解释。加里埃-贝勒斯半身像据信是罗丹在19世纪80年代所做的最动人的人像作品,正是这时候,他的惊人成就开始得到承认。

罗丹的第一个重要作品《青铜时代》受到人们批评,因为据说它是以一个活人为模体铸塑出来的。虽然罗丹提出相反的证据,其中包括铸型和照片,表明他已从模特儿那里脱手——模特儿是一个比利时士兵,名叫奥古斯特·尼特,但批评他的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这是一件真正的雕塑品。他的思想在早期不被人们接受,这对罗丹有长久的影响。

对罗丹来说,美的精髓在于生命,其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在运动中体现着自己的人物造型,哪怕只是在简单的行走中也罢,如雕塑作品《布道的施洗圣约翰》那样,那是他的第二件重要作品。罗丹把圣约翰的两只脚都造得伸平拉开,一如行走,从而把一个步履中的好几个动作结合在一起了。右腿右脚正在起步,脚跟脚尖都紧贴地面,左腿左脚似乎正结束前一个步子,脚板平张,腿脚也牢牢地置于地上。《圣约翰》有一个摹本即《行走的人》,那只是躯干,没有臂首,因此,就更清楚地集中在行走这个动作上。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对20世纪的观众来说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在《思》中,人物塑造在“思”这个动作里。该造型原是打算用做《地狱之门》里的主要人物的,《地狱之门》在1880年交给罗丹创作,是新建的装璜艺术馆中的一套房门,罗丹从但丁的《地狱篇》和波德莱尔的《罪之花》中选取了主题。《思》这个形象有人说就是但丁自己,他正在审视地狱,也有人说是雕刻家本人,或象征着一个正在深思的人(罗丹自己就这样说)。

罗丹开创了一种雕塑新风——把片断当做完成的艺术作品。19世纪所极力推崇的片断,要么是著名雕像的细部,如《美第奇的维纳斯》之脚;要么含有重要的情感意义,如罗伯特·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夫妇紧握的两只手,象征他们忠贞的婚姻,那在当时是一席佳话。这两只既有青铜铸品也有石膏制品,它当时广为人知,还制作了许多复制品。这种类型的片断似乎是现代的古迹,它与其说与艺术有关,不如说与私人或公众的信念有关。但罗丹之对片断有兴趣,像他对不完整的人体所怀有的那样(比如《行走的人》),却意在表达人类生活的某些精华,而这在他来说就是美之本源。

《思》已成为世界上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形象之一了,它已制成无数复制品,展现在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团体部门中(大学、图书馆、政府的大楼等),而且被罗丹选为自己的墓志石。《思》成了当今时代的塑像,它通过人物的雕像表达了人类的状况。

罗丹相信艺术与宗教有相同涵义,也与对自然的热爱是同一个意思,对他来说,三者合一。人物形象第一次依照人的本性把真实(自然)与理想(宗教)结合起来,他的塑像已不再是人类形体的表达,而是一种影像,体现着人类复杂而深刻的感觉与情操。

罗丹的雕塑说明,人物形象几乎有无限的可能性去表达人类痛苦的程度与精细之处。浮雕的深浅不一,从火苗似的波状纹,仿佛只是青铜底上不规则的突起,到完整的立体人像,他们的手伸展抓提,似乎要闯进观众的世界。人物大小各异,表明整个构图没有单一的中心,这就加强充斥于整个画面的分散迷离之感。在艺术史上,没有哪座纪念门像罗丹的《地狱之门》那样,把幻觉与印象主义中不留形迹的手法与雕塑的特色结合得如此生动的了。

【参考文献】

[1]杨秀颀.新课程(初中版),2007(08).

[2]刘嘉新.电影文学,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