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培育和积淀而形成的,是企业保持长远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企业而言,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严峻课题,更是战略选择。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22-02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及当前剧烈的国际金融震荡,使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一、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的提出引发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带来了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远期规划具有深远意义。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思维不同的是,它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探求企业深层次的、具有持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积极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逐步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有目的地培育、管理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建立起独特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像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他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但国际竞争能力依然不高

中国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把握能力和市场趋势的预见能力,其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有35家,其中内地企业有24家,除“联想”外,23家均为国有企业。世界百强中国仅占三席,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却只有三家制造类企业入围。2009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达到创纪录的43家,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公司34家,江苏沙钢集团是大陆唯一一家上榜的民营企业。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有54家,其中内地企业有46家,平安、华为和江苏沙钢成为进入五百强名单的大陆企业中屈指可数的几家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还没有批量产生真正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国际性知名品牌的匮乏也是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实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反映。在2009年《世界品牌五百强》排行榜中,中国18个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九十五名。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贡献率低

目前,中国多数企业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研发机构不健全,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多数行业、企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一些企业尽管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是所实现的利润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价格的拉动,产品附加值低,技术进步对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低。

(三)企业盲目扩大经营,削弱核心领域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

市场的可变性要求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来说,虽然某些企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产品销量已经足够多,但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低、产品升级换代周期长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很难及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以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建立通畅的产品更新渠道,确保企业的产品永不落后。残酷而变幻的市场就像“寒冬”,企业没有足够强的抵抗力,要么惨遭折磨,无法快速发展,要么熬不过“漫长的冬天”,中途殒落。一个懂得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变化的企业,才能主动地创造市场和扩大市场,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四)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战略规划机制

企业知名品牌具有其他品牌所不能提供或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企业不注重品牌的创立,即使创出了品牌,也不注意加以保护,以致失去了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另外,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结构,不利于外部信息或内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也相应地制约了企业的战略、成本、人力资源、质量、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 加强现代人力资本管理,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知识所有者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企业文化等企业特有知识的结晶,而人才正是这些知识的载体。没有人,就没有一切。因此,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具有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与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企业应通过如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机制设计,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真正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特别要关注高素质人才团队的培养,构筑企业知识的制高点,提高预测和分析能力,使企业从容地应付市场的各种变化。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创新,引导企业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激励科技人才创新机制和创业机制,对新技术的投资实行税收鼓励政策,对科技投入超过规定的比例的给予适度的奖励。加大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开拓科技投入的融资渠道。加强政府科技计划的引导功能和科技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营造良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学习海尔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模式,即OEC(OverallEvery Control and Cvlear),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简单、明确,又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从海尔的身上学到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创新企业文化

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中小企业要注意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现代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和最后决定力量来源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中小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调整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企业某一方面的单个优势是难以维持这个系统工程的,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企业必须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培育品牌、企业文化等等方面努力,直面本身的劣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优秀管理和哲学思想,结合国外优秀的管理思想,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使自己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从配角变为主角。唯有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快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国亮.企业竞争优势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20-24.

[3]吴限.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杨冬.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与提升[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