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110-02

摘要:《金陵十三钗》,“国师”的又一力作,这部影片汇集着一流的导演,一流的编剧,一流的演员,一流的制作团队。它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又一个高度,筹备4年,耗资6亿元人民币打造的一部战争史诗影片 ,是张艺谋继《英雄》以后又一次了打破国内电影投资记录。宣称夺取国内10亿票房,冲击奥斯卡的重任,但是它却没有完成它的使命。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发展

从2011年12月15日首映以来,凭借着“二张”的品牌效应和他们成功的营销策略,在国内豪取6.1亿票房,成为2011年国内电影的票房冠军。但是在影片放映以来各界声音不断,因为导演是张艺谋,它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标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艺谋的电影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原因使《金陵十三钗》在金球奖,奥斯卡上双双折戟?或许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中国电影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日本人在南京进行屠杀,当时只有教堂是唯一一个日军没有占领的地方,美国人约翰,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和教会女学生一起躲在教堂里抵抗着日军的侵袭,但是教堂这最神圣的地方最后也被日本军发现并且强迫女学生去参加“日军表演”,有着坚强节操的女学生坚决不去,准备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被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发现后他们决定替女学生们参加“日军表演”,最后却发现少一个人,这时只有陈乔治男扮女装与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共赴日军安排的阴谋,最后12个女学生和约翰顺利逃走……

影片的切入角度很独特,全篇并不是以战争的视角来描写,而是在开场以很简短的战争场面表达了日军的残酷行为。不愧是一流的爆破队伍制作的场面,这一对战争的描述不仅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棋子更是作为商业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战争中,那些被人们唾骂的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却上演了这一英勇一幕,以高人一等的觉悟和人道主义精神来转变了人们对风尘女子的看法,这一题材有别于那些抗战影片中军人誓死抵抗,老百姓积极参加斗争的陈旧描写,看似新颖的题材,却充斥着高风险的因素。古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正是看到了商女和当时的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借以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愤懑之情。商女,这个时代的边缘人物,别人瞧不起的人群,到张艺谋的电影怎么就做了如此高尚的事情,而且12个商女都是异口同声的决定顶替女学生,只是在最后,一个商女不愿做这个牺牲,这里有些不符合逻辑,至少影片叙事给我们的解释不够详细。商女,已经就决定了他们的地位,他们当中一个人有这种举动我们可能接受,但是最后全部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前赴表演。商女再英雄毕竟是商女,而且整个电影叙事中,一个白人充当着英雄的角色,这个白人本应是一个爱钱的入殓师,在目睹日军的残酷罪行下,假扮神父,并且帮助女学生们顺利逃走。而这似乎是神父在安排着这一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导演也从他和玉墨的调情中,引导着神父对这名商女的爱慕之情。这一白人的引入,虽说是打着奥斯卡影帝的噱头,为了增加在西方的知名度,让一个西方人演绎着这个角色总是有一些太过功利性,导演为了冲击奥斯卡所做的这个行为太过明显。

尽管《金陵十三钗》有些许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它的6.1亿票房也是其价值的体现。据统计,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创历史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70.31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61%,国产电影的票房连续9年超过进口电影。[5]但是这些数字不能说明中国电影的质量有多么的高,我认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至于更多的人在享受生活,而电影是其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纵观中国电影,在冲击奥斯卡的历程中,《英雄》是唯一在奥斯卡中获得提名的影片,但仅仅是提名,直白的说一次奖也没拿过,为什么中国悠久的电影历史,只比世界电影史晚了10年,现在的中国电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中国好电影太少,至今一次也没有与奥斯卡结缘。

一、题材

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电影,正在瓜分电影票房这个大蛋糕,现代都市电影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不沉重,不压抑,代表着青春的活力。80,90后是中国新生代的主流团体,他们完全占据着各个媒体的最大人群数量,虽说中国历史悠久,但是现阶段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愈来愈多的年轻人更会占据着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所以投资人会更加看重这一趋势,制片人就会更加愿意投资到关于年轻人比较关注的话题中,比如爱情,婚姻,时尚,职场等,而这一“恶性循环”使得中国电影电视中继承着传统文化的那一份额会更加渺小。关于历史,文化这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关注度就会降低,而比较小众的一些社会性问题,人性方面的作品也更会离我们远去,但是那些关于现代大众的电影几乎不可能在奥斯卡上获奖。虽这样说,但是我们也不能扼杀这些电影类型的出现,也不是说这类电影不好而是现在在中国电影市场太过于追求票房,当然这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尤其是票房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如果这种意识的深入在以后的中国电影发展中愈发凸显,那么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的口碑会更加不济。

《一次别离》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伊朗电影频频在国际大奖中获奖,或许我们也应该更多的比较下中国电影与伊朗电影。伊朗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中国是很少涉及的,这也是为什么伊朗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之一。不仅是《一次别离》,还有其他优秀影片比如《小鞋子》,《黑板》等,他们都是在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大多关注凡人小事,《一次别离》中一对夫妻的危机和两个家庭的矛盾,这些日常琐事,但是导演却赋予了它多重寓意。如果我们更多的把镜头对准我们的现实生活,对准我们生活中可以反映社会现实的事,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拍出获奖大片,至少,我相信量变引起质变,我相信伊朗电影不是只有这几部,只是他们的电影制度的“便利”而获得更多的机会罢了,我也相信如果我们国家在开展或者给予更大的对这些现实题材的扶持,中国电影也可以立于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