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于学校体育边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于学校体育边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进入了智能化和知识密集型生产的信息社会,这种变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也影响着体育的发展,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体育以知识技能为中心逐步向改善人自身为中心的转移,体育又被历史赋予娱乐、健身、健康和向终身化方向转化的时代使命,体育目标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出现了内容上具体、观念上更新、时间上延伸、空间上扩展、体系上完善五个方面的变化。然而我国的高中小学中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校体育的边缘化。

所谓边缘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也有人将其解释为:边缘化即“处在远离核心层的边缘地带,由于位置与核心层拉开的距离,决定了它在事物运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减弱、功能衰退.甚至呈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和趋势”。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学校教学中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严重短缺,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体育课陷入可有可无、常被挤占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在学校教学中的可有可无现象界定为学校体育边缘化。

1. 学校体育边缘化的成因

1.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足

当前我国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还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发展目标。应试教育为主的条件下这也是一些中小学的发展必然趋势,学校以教育为本。在这些校长看来学校每年考上几个重点高中?几个重点大学? 但体育不属于高考中的科目。因此,体育在中国当今教育中得不到一定的地位。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体育课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低年级基本上还能够保证,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则比国家规定少得多,部分体育课被挤占甚至挪用了。这样就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也为了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1.2 体育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本文中所指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设施资源是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基本资源。设施资源的优劣、多少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的实施能否健康发展。但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分配到学校体育的经费就更显不足,设施的年更新率必然较低。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国家专项投入的体育经费由于支配权不在学校,常常造成有限的经费投入并没有根据具体学校的体育特色需求来支配,使得经费使用效率不足。

1.3 体育课程内容陈旧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比例最稿的是田径、足球、篮球,由于受到师资和场地的影响,武术、体操、轮滑、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开设率较低。由于开设项目的单一,是学生认为从开始读书以来,所上的体育课内容几乎差不多,而一些教师为了应付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几乎一成不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古板的模式。

1.4 体育课程评价制度滞后

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关系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为: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然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还是单一的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素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所占比例极低,甚至根本没有引入这两种评价机制。这种单一的体育考核标准,使教学过程脱离实际,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过程学习的情况。

1.5 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

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的严重因素,也是形成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和教师教学能力等。例如,体育运动技能的优劣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而且身体素质的优劣在体育课中最明显,这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因身体素质的较差而产生逐渐惧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讨厌体育课。再如,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基础、行为言行、教材的选择处理以及教法的运用,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体育课的兴趣。

2. 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主要对策

2.1 保证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例

学校体育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最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体育并不是高考项目而导致在学校教学中被忽视或被挪用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应将体育也纳入高中毕业考试,并设置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各级教育部门应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中对个学龄阶段的体育课时数的规定,是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时间得到保证。

2.2 加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设施资源开发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财力支持系统,在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争取相关体育项目的开展,以改善学校设施状况。或动员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力量支援学校。学校自身也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安全、小型和实用性强的自制器材,以走出当前学校体育器材严重缺乏的困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开发校本课程,挖掘乡土教材

“校本内容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和主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的体育文化积淀,传统优势体育项目,整合学校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和课程专家、社区人力资源等,结合学校教育条件、体育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鉴别、选择、引入、改编、整合、创新等活动,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课程内容。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任何一个地区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能替代的,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专家搜集、整理、挖掘地方特色体育内容,形成乡土教材,供本地各中小学选择开发。

2.4 调整体育考核内容,丰富体育考试形式

加大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的考核比重, 将课内考勤、课外活动等结合起来,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练习的间隙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则忽视了对学生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过分地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这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技能考核采用菜单式多项选择、段落考核方式;理论考试采用开放形式,注重知识、方法的运用能力,倡导课下查询、课上答疑等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学生生活。

2.5 树立学生信心,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成功的体育课,教师能够恰当的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把体育教学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哪些身体素质较差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树立信心,最终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师也应通过特有的能力和魄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应注重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要求、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符合学生心里、生理等特点。

3. 结束语

健康的人格必须是发自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过于强调智育、德育、美育而轻视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后所处的尴尬境地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最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关注学校体育地位的目的在于倡导教育的公平性以及对人的教育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