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娴雅有情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政治家,著名词人,是宋词婉约派在初期的重要代表作家。相传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首与他在扬州时的一则逸闻趣事有关。一次晏殊路过扬州,在大明寺短暂逗留,其间晏殊令随从将大明寺诗壁上的题诗念给他听,但不需报出作者的姓名、籍贯。听着听着,晏殊为其中一首五言律诗所吸引,进而主动询问作者是谁。随从告之此诗的作者是当地一地方官吏,名叫王琪,王琪遂被“召至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游览过程中,晏殊曾经就找不到佳句以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事咨询王琪,王琪则以“似曾相识燕归来”为答——王氏凭借这一答语意外找到了仕途的捷径(《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而晏殊对“似曾相识燕归来”似乎也相当满意,因为这一句后来写进了他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眼看着春天的花儿凋零落败,却只能无可奈何。梁前呢喃的双飞燕,好像是去年的旧相识又重新归来。触景添愁,而词人只能在沾满落花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怅惘。这首词通过“夕阳西下”“落花”“归来燕”几个意象,表现了词人对春意衰退的痛惜和时光流逝不复归的惆怅,表面上看来是惜春怀人的佳作,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首词中暗含了晏殊更深刻的生命意识。因此,下文将从文本细读和主题诠释两个方面来解析这首《浣溪沙》。
一、对《浣溪沙》的细读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用六句话,四十二个字,展现了词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揭示其对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上片前两句是词人生活的写照,下片前两句是对现实情境的描写,而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和现实情境,引起了词人对时光不再(夕阳西下几时回)和人生孤寂的思考(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一首新词,饮一杯美酒,生活舒适且随意,然而,身处在与去年一样的环境(天气、亭台)中,说明时间和空间是重复的,词人似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无聊的生活,即使新词、美酒也难免变得乏味,而就在这种生活境遇中,只有夕阳不是去年的夕阳,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可以重复,但是只有时间一去不再来。
上片着重通过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思考,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下片开头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实际上与上片的“夕阳西下几时回”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夕阳西下”与“花落去”都是人无法左右的,是超越人的意志而自然存在的,人在自然面前只能是“无可奈何”,这句话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来词人看到“夕阳”和“落花”,身处在一切事物不复再来的环境中。但是,此时,词人仿佛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归燕,“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夕阳西下”和“花落去”的一个转折,因为燕是可以再来的,但同时,也正是这归来燕让词人睹物思人:燕尚有旧巢可归,去年陪伴在身边的人又在哪里呢?睹物思人之情油然而生,如今只剩下词人独自徘徊孤寂。尽管“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语,并非晏殊原创,但晏殊将此语运用于词中,与“独徘徊”形成鲜明对照,既衬托了孤独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愿借归来燕慰心灵之感。这首词中的韵味,令读者回味,耐心读之,便能够悟出许多人生道理。孤独善感的词人在香径上独行,苦苦寻思的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在思念去年此时陪伴在身边的人,由梁前燕联想到久别之人的不归,默然怅惘,而这人可以指昔日的情人,亦可以指能够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知己;也可以说是在思考人生的真理;这也造就了这首词的多以理解,词人的高明之处也就在这里。
从这首词的意象上来看,“词”与“酒”是新的,“天气”与“亭台”是旧时的,“夕阳”是今天的,“落花”随流水而去,“归燕”随春而来,这些意象都是在新与旧、今与昔、去与来的对比之中的,而正是在这对比中,表现了词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悟。词人用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意象群,景中含情,用景语将富于深刻哲理的情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将怀人之思与对自然生命的领悟糅合在一起,使整首词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对生命主题的思考
从上面对文本的细读中可以看到,晏殊在这首词里除了惜春怀人外,更多地将笔触延伸到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上。对于这首词有多种理解,有些人依据晏殊的《珠玉词》,将这首词理解为上层贵族精神空虚时“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慨,因为词中每言“金玉锦绣”,处处透露着富贵闲愁的气息,艺术风格上也趋于雅丽工整。或许晏殊的其他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首词似乎并不能简单视作士大夫对优裕享乐、生活寂寞的描写,所谓“娴雅有情思”,对“情思”的解释不应过于拘泥。
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1.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词写于晏殊被贬宋州期间。仁宗天圣三年(1025),晏殊三十五岁,由于上疏论张耆不宜为枢密使,触犯了刘太后,第二年,刘太后就因为他的一个小错误将其谪降到宋州。虽然他的这次被贬并没有像苏轼那样到偏远的地方挂名一个官职,但对于一个十四岁就在朝廷担任官职的人来说,他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开始感受到人生有限、生命无常。这首词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另一首写于此时的《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也是这一心态的反映。2.在晏殊的其他词中,也时时透露出人生短促的感叹。如《渔家傲》十四首中的一首:“萦舞袖,当筵劝我千长寿。”《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中的“不知重会是何年”一句也表现了他对人事变化的敏锐感悟。这说明晏殊虽然身居高位,但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而这首词是他最好的表达。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给人留下深刻感悟的作品,大都与对生命的思考和男女情感的抒发有关,《古诗十九首》以来,文人开始以文学的形式抒发个体的生命意识,生命主题就成了历代文学的主线之一,优秀的诗人或作家都非常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晏殊这首词也不例外,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但是这首词又不仅仅是为表现这一主题而写这一主题,而是将男女情感主题与生命主题结合起来,以个人情感为基础,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以理性统摄情感,从而将作品的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晏殊由于所处时代环境和生活境遇的限制,他的词大多是伤暮春花残、怀远忆旧之作,艺术风格雍容典雅,温婉秀丽,他不可能写出像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理想失败后的慨叹,也不能写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悲壮,但也正是这些不同体现出了作为不同个体的文人其各自特色所在。对于晏殊来说,那就是以柔情词来表现内心的哲思,这首词与《春江花月夜》有相似之处,看起来都是写词人或诗人自己的情感,在更深层上探讨的却是整个人类无法回答的永恒的宇宙问题,“夕阳西下几时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将个体的生命意识上升到集体的生命哲理上,将小我融入人类群体的大我之中,实现生命的升华,这就是词人对时间、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