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古诗 赏民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古诗 赏民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与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中还蕴涵了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几首古诗,解读诗中的民俗内容。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诗题是“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诗中描写了春节的民间习俗。一是“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之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旧迎新。二是“屠苏”,指的是“屠苏酒”。在除夕用屠苏草泡酒,第二天全家老少都来饮用,据说饮了此酒,可以避开瘟疫灾病。三是“桃符”,古时候,人们过年时,将暗红的桃木削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面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两个神像。传说这两位神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能吃百鬼,所以鬼怪便畏惧他们。过年时,人们将这两块桃木板分别钉在大门两旁,用它来镇鬼驱邪,这就是“桃符”。直到第二年新年才取下旧的,换上新的。桃符传到唐朝,人们就不再在桃木板上画神像,而是写上吉祥的话语,再到后来,这种吉祥的话语要对偶起来成为对句,桃木板也被红纸所代替,这就是后来的春联。所以,过年贴春联就是由换桃符演变来的。

2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生查子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桂花等,煮、煎、蒸、炸皆可。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

在元宵节还有燃灯的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灯的式样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风灯、琉璃灯等。“猜灯谜”是后增的一项元宵节活动,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很受群众欢迎。

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除了扫墓外,还有踏青、放风筝、植树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李静山《节令门 端阳》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诗中描写了端午节的两个民间习俗,一是悬“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都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人中药,艾蒿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防治病虫害的草药,端午节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希望达到驱魔祛鬼的神效。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种草药的香气。二是喝“雄黄酒”。人们认为端午节饮雄黄酒,可以防毒蛇,在长江流域地区很盛行。

赛龙舟和吃粽子也是端午节重要的活动。传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端午节,人们都要以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5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诗中写道:中秋之夜,人们都在观赏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但不知他们都在思念谁?诗人在月下,抒发中秋之夜的情思,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是绝对不能少的。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桂花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诗中描写了重阳节的两个民间习俗。一是“登高”,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二是“插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据说可以避难消灾。王维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盛开,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7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清・李福《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腊月初八早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