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观察针刺周围面瘫大鼠面神经传导速度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将面瘫大鼠分成模型组、发展期组、静止期组,观测针刺后各组神经传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针刺可提高周围性面瘫大鼠面神经传导速度,这一作用在发展期尤为明显。结论:在面瘫的发展期进行针刺的疗效要明显优于静止期。

关键词 面神经传导速度 面瘫 大鼠 发展期 静止期

材料与方法

材料:健康Wistar雄性大鼠36只,体重200~300g。

仪器:Medelec Synergy 5通道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方法:模型制作方法[1,2] ①取大鼠,用20%乌拉坦(0.50ml/kg)腹腔注射,待其麻醉后捆绑四肢,仰卧位固定在鼠台上。②取左侧面部耳根至嘴角区域备皮,然后用碘酒消毒处理过的皮肤。③盖上手术用洞巾,取高温消毒过的止血钳2把,分别夹住耳根处皮肤和耳根前1cm处皮肤。④用经过消毒的手术剪刀剪开两手术钳之间的皮肤和筋膜。⑤找到面神经总干。⑥用止血钳(两扣)夹持面神经总干30秒。⑦松开止血钳,撤掉洞巾,缝合皮肤。成功大鼠周围性面瘫模型的表现:两侧胡须明显不对称,患侧胡须集中向后,患侧眼裂变大。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发展期组:对面瘫模型大鼠立即进行多针浅刺治疗,连续治疗7天;②静止期组:前7天对面瘫模型大鼠不进行针刺治疗。从第8天开始对面瘫模型大鼠进行多针浅刺治疗,连续治疗7天; ③模型组:只将大鼠造成面瘫模型,不进行针刺治疗。

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取穴[3]地仓、颊车、翳风、太阳。针刺方法:用0.32mm×25mm毫针针刺各个穴位0.5~0.8cm,每只大鼠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7天。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取材时间:模型组、发展期组、静止期组在造模成功两周后进行取材。操作:手术暴露面神经钳夹处,向近、远端游离,使长度达到2cm,近端放置刺激电极,远端放置记录电极,立即测量其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刺激电脉冲频率为20Hz,强度为10~20V,波宽0.2ms,扫描速度定为2ms/cm。由其潜伏期之差结合电极间距离得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讨 论

本实验中注意了电刺激的几个因素:①强度:用超强刺激法,可使神经内的A类纤维全部兴奋,获得神经最大动作电位,若刺激电流弱,不能诱发全部的神经兴奋,就造成人为的潜伏期延长。②波宽:无论多强的刺激,都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才能使神经兴奋。本实验选用0.2ms足以使A类纤维兴奋。③电流变化率:电流变化的速度直接影响刺激的结果。本文采用矩形方波脉冲刺激,电流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定高度。同时,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是在直视下进行。定位准确,并能彻底消除容积传导带来的干扰。实验结果显示:按α=0.05水准,认为各组总体均数不相等,即在恢复程度上针刺组和模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别。说明了针刺对损伤面神经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周围性面瘫的最佳针刺时机在发展期。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周树夏,董邵忠,等.大鼠创伤性面瘫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15(3):183.

2 杨晓顺,杨举伦.实验性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与再生的病理学观察.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1):55.

3 华兴帮,李辞容,周浩良,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