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调查分析293名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结果 ①师范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来源差异、出生类别差异及专业差异,但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大;②师范大学生在幸福感的6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来源差异、出生类别差异及年级差异。结论 师范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幸福感的个别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家庭来源及出生类别差异。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随着积极心理学(Posi-rive Psychology)研究的兴起,它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anner Wilson(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观、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笼统分析上,专门针对师范大学生的研究较为少见。师范大学生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身心健康程度直接影响新生代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师范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是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师范学院的中文、物理等8个系的在校生中,随机整群取样319人,剔除无效数据26份,有效被试为293人。
1.2 方法 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量表由6个因子构成,即: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包含为33个项目,问卷的前18项的平均得分为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说明幸福感越高。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一致性为0.85,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效能比其他焦虑和抑郁量表好,能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2.1 师范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美国常模的比较 Fazio(1977)曾用GWB量表调查过美国某大学心理系一年级79名男大学生和119名女大学生,发现,男生在该量表的前18项上的平均得分为75分,标准差为15;女生的平均得分为71分,标准差为18。本次测验的107名男生平均得分为73.25,标准差为11.28;182名女生平均得分为75.52分,标准差为10.37。经检验,受测女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较为显著的高于美国女大学生(t女生=1.673,P<0.01),男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平均得分与美国男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t男生=0.903,P>0.05)。
2.2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表1显示,男女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从幸福感的6个因子得分来看,女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松弛与紧张”3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其他3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2.3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来源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来源的师范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在幸福感的6个因子中,城镇来源的师范大学生在“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2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性地高于农村来源的师范大学生,城乡学生在其他4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2.4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 表3显示,文、理科师范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和幸福感6个因子上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5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出生类别差异 表4显示,不同出生类别的师范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从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看,独生子女在“精力”和“生活的满足和兴趣”2因子上的得分显著性高于非独生子,其他4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2.6 不同年级师范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发展差异 表5显示,师范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以及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紧张与松弛”3因子上的得分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从总体幸福感的得分来看,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三与大二的差异显著,在“精力”的得分上,大四>大三>大一>大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与大二的差异显著;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的得分来看,大三>大一>大四>大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三与大二的差异显著,在“紧张与松弛”的得分来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三与大一、大二、大四的差异显著。
3 讨论
通过与美国大学生样本的总体幸福感的比较,我国师范大学女生的总体幸福感较为显著的高于美国女大学生(p<0.01),而男生与美国男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差异不显著(P>0.05)。这与景淑华等人的研究关于我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分数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
关于男女大学生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已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Eagly,1987;Wendy 8L Nancy,1990),但也有研究认为没有差异(Wood et al,199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师范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印证了周翠金、朱国文等人的研究结论,但对郑雪等人的研究结果未予以支持。窥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其一,研究工具运用的差异。本研究虽然与郑雪等人的研究同以师范大学生作为样本,但郑雪等使用的是Ed 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而本研究及周翠金、朱国文等人运用的工具均为总体幸福感量表。其二,可能由于性别、专业等人口统计变量本身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很小部分,加之,目前我国男女师范大学生面临着相同的就业环境和学习任务,故此,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师范大学女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松弛与紧张”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知足常乐,心态平和,对学习寄予了适宜的期望,学习和生活兴趣较高。而男生则由于社会对其事业成功、坚强等角色期待的刻板效应,担负着来自社会、异性同伴及自己的更大期待与责任,承受着较女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降低了某些成分的幸福感水平。
本研究表明,不同来源师范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没有显
著性差异,这与朱国文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城镇来源大学生在“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2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性地高于农村来源的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优于农村家庭,这种差异反应到城乡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体验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因家庭经济补给的不足或不及时,导致对生活的满足降低,心情忧郁。
关于专业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分歧,如何瑛和蒋关军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但也有研究得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专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没有明显影响”的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文理科师范大学生无论是在总体幸福感上还是在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还显示,不同出生类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元显著性差异,但在“精力”和“生活的满足和兴趣”2因子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的解释是,独生子女在大学里远离了家庭的束缚,“便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的崇拜而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他们极力争取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和新的权利”,从而在大学里精力倍增,对摆脱了父母管束的生活充满了满足和兴趣,体验到了比非独生子女所不能体验到的幸福。
本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大二降至四年中最低水平,大三上升为最高水平,大四又有所下降,回到中等水平,其中大三学生显著地高于大二学生,这可解释为;大一偏低是由于入校前的过高期望与入校后的现实的脱节以及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所致;大二主要是由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密集及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的设置,学习压力大,同学之间竞争加剧,大大削弱了此时大学生的幸福感;随着对专业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增强,学习压力的减轻,大三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增强,对大学人际关系的看法日趋平常,心态平和,故而,幸福感大幅度回升;待到大四时,就业压力和对前途的担心再度削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要指出的是,此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这种不一致是否与各自被试的学习特点及被试所在院校的教学安排、就业形势等的较大差异有关,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