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文化杂合看归化和异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文化杂合看归化和异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杂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以来是异域文化之间不断沟通和融合的表现。翻译作为文化间的交流桥梁,应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杂合具有必然性,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彼此之间的杂合表明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归化异化两种策略,一方面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使其与译入语文化融合,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杂合;文化;翻译;归化;异化

一、文化杂合

“杂合”这一术语起初主要用于生物学和电子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常译作“杂交”。在文化研究领域,一般译成“杂合”,也有译作“杂糅”的。所谓“杂合”,其实就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1]文化杂合是任何文化得以存活和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以中国文化为例,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文化输入,一是东汉和隋唐时期佛经的大量译入,一是鸦片战争后外国文化的纷至沓来。这些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原有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营养因素。这些因素和中国本土因素相结合,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杂合体,从而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杂合”的文化往往是对目的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升华。因此,“不能为了刻意强调文化的纯洁性,而对外国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一律采用排斥的态度”。[2]

二、杂合与翻译

“杂合”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翻译中的杂合主要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的。许多翻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翻译中所出现的文化和语言杂合的问题。谢莉・西蒙(Sherry Simon)就曾指出多种文化成分和语言在作品中形成的杂合使译者遇到了“极大的挑战”。[3]克里斯提娜・沙夫娜(Christina Schaffner)和比福莉・阿黛柏(Beverly Adab)认为,杂合文本“是当今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特征”,“翻译过程所产生的这种文本显示出一些对于目标文本来说有些‘不正常/奇怪’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体”。[4]翻译中必然会出现异域文化“杂合”现象。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其任务是准确而恰当地传达原语文化在语言、文化和诗学方面的“陌生性”,以便为目的语文化所吸收与接纳,从而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补。但是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两种语言系统之间也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渊源和内涵,相互区别的语言结构,富有差异的思维方式造就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杂合’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5]杂合现象在翻译中的必然性和广泛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翻译中策略与杂合的关系。“杂合”的提出也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关系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三、从杂合看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主要策略。最初是由德国翻译学者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后来在韦努蒂的手中得到了扩展。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6]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可将二者混淆使用。施氏只是对两种途径(或称方法)作了描述,并未对之冠以什么名称。1995年,Lawrence Venuti在其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7]自从这两种方法提出之后,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许多学者主张翻译应该完全实现归化,将外国文化和内容全部通过本土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翻译策略上只能采用单纯的归化策略。如韦努蒂在书中所提到的西方一直以来的“流畅”的翻译传统。有些人则主张要完全保留异域文化特色,彻底采用异化的策略。如鲁迅的“宁信而不顺”。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走中间道路,归化异化各有利弊,不可因一方而偏废另一方。从翻译文本所体现的杂合特点的普遍性来看,无论是怎样宣称如何归化的翻译文本,其中都或多或少的隐含着异域语言文化因素,都呈现出一种“杂合”的特点。面对一个异质文化的文本,译者需要做出抉择:一边是原语语言文化的各种规范,另一边是目的语的各种规范。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杂合”的痕迹。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的程度不同而已。

要做到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个性,又使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互相借鉴、又相互交融,必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一方面,通过归化使得异域文化更好的被本土文化所吸收和采纳。另一方面,通过异化更多的保留异域文化语言因素,丰富本土文化。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杂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杂合在文本中的普遍存在表明任何一个文本的翻译都很难说是完全的归化或是异化,而是两者兼而有之。同时文化杂合的不可避免也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用两种翻译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四、结语

“杂合”现象的存在表明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存在是各有道理的。文化杂合及其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也要求在翻译中必须采用两种策略。一方面保证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保证异域文化的传播。最终实现不同文化间异中求同的交流和发展。(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2):55.

[2]郑也夫.一个社会的新视角[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36.

[3]Simon Sherry.“The Langua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Figures of Alterity in Canadian Translation”,in Venuti,1992:159-176.

[4]Schaffner,Christina and Beverly Adab.“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tact as Conflict”,in Snell-Hornby,Mary et al,1995:325-337.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5.

[6]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2.

[7]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