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用支付 金融体系的创新基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用支付 金融体系的创新基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用支付”真的来了

今年三月,阿里巴巴宣布将推出“信用支付”业务。用户使用该业务后,在淘宝、天猫用支付宝付款时,无需捆绑信用卡或储蓄卡,也不需要支付宝中存有资金余额,可直接消费,即“先透支再还款”。阿里将根据用户消费记录等数据,提供1至5000元不等的透支额度。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三个月过去了。关于这项业务所引起的种种猜测与议论仍然没有平息。争议的焦点是“信用支付”对银行信用卡业务所产生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由于拥有最高5000元授信额度、免息期和账单日设置等都与信用卡类似,且消费者通过此产品支付可不用再捆绑信用卡或借记卡,因此,该产品可被理解为“虚拟信用卡”。

对此,阿里方面多次出面澄清:“信用支付”属于个人消费信贷,该产品的推出,意在提高手机支付成功率,提高无线支付的用户体验,仅针对无线端用户,不会在PC端投入,阿里不会成立信用卡公司,也不会成立银行。

冲击信用卡 在所难免

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金融业务的方方面面,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结合也成为大势所趋,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其次,合作对象范围有限,同时,同一家互联网公司与多家银行信用卡合作,导致产品差异化减弱;第三,银行信用卡网上商城与专业电商相比缺乏优势;第四,网络办卡流程较为繁琐;第五,信用卡与人行征信局、社保数据库、银行交叉销售数据库、高教学历数据库等匹配度较低,整体客户质量较差。

银行网上信用卡营销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更为严重:首先,营销人员为提升业绩,采取了夸大宣传甚至欺骗客户的手段,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其次,信用卡广告的滥发不仅引起大部分网民的反感,也造成了营销活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局面。

反观支付宝,拥有8000多万活跃个人客户,依托两大电商平台,只需在客户支付时根据其自身意愿授信,免去了发卡、装机的费用,也降低了营销推广的成本和给客户带来的恶感。此外,不同于传统信用卡业务中的抵押模式,阿里通过长期积累的交易信息记录,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提供相应的授信额度。这就使得其在利用信息数据进行小额信用风险管控方面具备了银行所难以匹敌的优势。因此,无论阿里巴巴推出“信用支付”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银行信用卡业务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不过,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信用卡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大额透支资金,例如客户购买汽车或者家庭装潢时,信用卡是首选;客户出国消费时,也会选择刷信用卡。此外,信用卡的消费场景更多,正如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余敏华所言:“淘宝网、天猫商城的覆盖面与银联卡的网络相比,毕竟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风险控制方面,银行拥有丰富的经验,毕竟如信用卡恶意透支这类行为,是很难通过数据来规避风险的。但是,当支付企业与国际机构、企业客户合作,解决了大额、跨境支付问题后,上述优势中的一部分将不复存在。

综上,以信用支付为代表的“虚拟信用”目前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有限,但未来对后者造成较大冲击并非耸人听闻。

只有合作 才能创新

面对“信用支付”给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的潜在冲击,银行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理解马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在记者看来,目前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都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作为新兴行业的代表,尽管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具备了超前的理念,但从整体实力上,与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阿里巴巴还是不折不扣的“菜鸟”。毕竟,在具有极强专业性的金融行业,过分强调“互联网基因”的作用,而忽略“金融基因”是荒谬可笑的。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大可不必对“信用支付”过度恐慌。

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目前仍是主流。作为非金融机构,阿里并不具备吸储功能,信用支付产品的资金来源还要依靠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其实当下并非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银行分割天下的时候,银行应主动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共同将蛋糕做大。

而从自身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讲,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银行可以从中获得关于业务创新的启示,提升自身的经营理念。以“信用支付”为例,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曾表示:“金融最核心的问题是风险管理,我们今天已经有这个能力去管控风险,这个核心能力,用的是互联网的技术和互联网的思想去做的,通过数据、云计算来搭建平台,加上西方的管理理念落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微贷技术。”的确,小微贷款的特点是短、急、快,传统银行以抵押为主的贷款方式对此完全不适应。对于“信用支付”,国有银行人士坦言,该模式的确是个创新,“对于银行而言,通过网络发放贷款,以前是从未想过的。”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主动权不在银行手上,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有数据就有主动权。”尽管胡晓明曾反复强调,阿里不做银行,“阿里与银行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我们也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合作的敞口面向所有银行开放。”但谁又能保证阿里在资金上永远要倚仗银行的支持?阿里目前所遇到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一旦突破了这些障碍,问题恐怕就远不止合作主动权的归属那么简单了。因此,留给银行进行改变调整的时间并不多。

阿里领跑 银行紧追

可以预见的是,“信用支付”的推出会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提升金融产品性价比,为商户带来手续费下调的优惠,为消费者带来付款渠道的便捷,从而拉动消费增长。但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改变业务模式乃至重建业务体系。

实体信用卡也好,“信用支付”所代表的“虚拟信用”也罢,都不过是信用的承载形式,因此,“实体信用卡未来是否会消亡”这一问题并不具备足够的讨论价值。人们所关心的,是小额信贷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企业已经为行业指出了一条发展道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发卡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解决小额信贷的核心难题。沿着这条道路,银行也在大胆探索。例如,杭州银行推出“综合金融移动平台”,通过与金融外包服务商合作,采取“终端+系统+运营外包”的移动发卡模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将银行信用卡的有效申请率从50%大幅提高到90%以上。种种尝试,都体现了银行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不甘落后的态度。

不过,目前在这条创新道路上领跑的仍然是阿里巴巴,“信用支付”推出后,阿里金融信贷产品将实现对买家和卖家客户群的全覆盖。正如马云所言:“阿里巴巴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

近日,记者从阿里巴巴内部人士了解到,“信用支付”仍处于内测阶段,但将于近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