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及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及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主性游戏对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同伴交往、语言能力、社会性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树立正确的自主性游戏观,选择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回应策略,让游戏真正为课程服务、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回应策略;教师回应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70-03

[作者简介]何蔚(1975-),女,上海人,上海市徐汇区望德幼儿园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

一、研究背景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这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建构的过程。从幼儿心理的角度出发,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寻求欢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自主性游戏又是幼儿主动活动和获得经验的过程。因此,自主性游戏对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语言能力、社会性发展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幼儿自主性游戏及生成性活动比较关注,重视幼儿探索发现的过程,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于教育目标和教学原则,局限于观念认识层面,对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实例缺乏。而且,在自主性游戏开展的现状研究中,比较注重游戏的自主性及材料的投放,对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表现、发展水平及幼儿游戏行为特点、自主性游戏与学习性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缺乏,对于教师而言,其可操作性和借鉴性比较低。

本研究力求在全面了解幼儿自主性游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探索,为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介入和回应提供依据,总结归纳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查阅、收集有关活动项目的教材、专题论述、研究报告等,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调查法,了解幼儿自主性游戏存在问题、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幼儿存在的问题。运用问卷法,调查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对幼儿回应策略使用的现状。利用案例分析法,收集并分析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典型案例。

三、研究结论

(一)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回应的意识,不懂得回应的时机。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在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基本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回应游戏中的幼儿,教师对于可采用哪些方式回应幼儿,几乎不了解。有的教师虽有时能顺应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幼儿活动兴趣的满足,但对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即时生成的经验与表现、需要与体验、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差异性缺乏关注,从而无法有效地回应幼儿。在组织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候,有的教师不懂得在何时介入游戏、如何回应幼儿。教师在游戏中不断地介入、建议、提示,试图让幼儿跟随教师的步伐,不但没能作为幼儿的同伴进入游戏,还成为伪装的游戏者对游戏进行着隐性的破坏。由于缺乏回应的意识,并且没能掌握回应的时机,使得教师对幼儿即时的需要与出现的问题缺乏敏感度,从而导致教育契机的流失。

2.采用的回应策略单一、模式化。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往往会采用“惯常模式”。游戏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游戏经验、复述游戏规则,然后让幼儿了解角色的分配,细致强调各游戏区域的操作要领。游戏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幼儿一起分析游戏,在交流中把希望幼儿获得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幼儿。教师这种单一的、模式化的回应,忽略了幼儿对游戏过程的体验,忽视了幼儿游戏的经验和能力,并且,这种惯常模式还侵占了幼儿游戏的空间,压抑了幼儿游戏的主体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是在维持游戏的进展,而错失了对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意识、同伴交往、解决问题能力、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等的指导与评价,致使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二)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可采用的回应策略

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步总结出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可采用的几种回应策略。

1.借助环境和材料的隐性回应策略。即教师可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将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意图隐含于环境和材料之中,根据对幼儿进行材料操作的观察,调整材料并及时跟进。

2.基于观察的适时介入回应策略。即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从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游戏的需要和行为上的困难,并为游戏中的幼儿提供语言、材料和游戏技能上的帮助,给予现场介入式回应,以推进游戏的延伸。

3.通过交流分享的经验提升回应策略。即通过游戏最后环节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对游戏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有效回应,分享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交流游戏的经验,从而了解必要的规则并达成共识。

4.日常教学活动的迁移回应策略。即教师将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推进游戏的进程。

四、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了解自主性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自主性游戏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表征手段,通过自主地表现、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环境的认识与体验、想法和愿望的一种象征性游戏。幼儿园开展自主性游戏是为了满足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向往,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为达到在自主性游戏中灵活运用回应策略的目标,首先应提高教师对游戏及自主性游戏教育作用的认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才能激发出对游戏积极回应的热情。同时,教师还需将理念内化为知识经验,更好地指导自主性游戏的开展。教师应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认识、了解自主性游戏的概念、特点、构成要素,理解自主性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增加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开展的时间,保证自主性游戏过程的快乐和愉悦。

(二)依据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选择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

合理选择游戏的内容是开展自主性游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性别和年龄特点,重视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经验。

1.根据幼儿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科学地选择游戏内容。

在自主性游戏中,性别和年龄差异会影响幼儿选择游戏的内容和角色。对于不同性别的幼儿,我们应提供不同的游戏内容,可在同一游戏区域内设置有性别差异的游戏。一般而言,男孩比女孩精力更旺盛、更喧闹、更具竞争性。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可为男孩适当提供有关警察、消防员等这种富有挑战性的主题。而对于女孩,教师则可以多提供家庭成员角色扮演、模仿日常家务活动的任务。

在自主性游戏中,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以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为例,小班幼儿的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数量少而单调;中班幼儿的想象内容较小班更丰富,但仍然零碎,缺乏有机的组织和联系;大班幼儿的想象内容更为丰富,开始出现情节,而且内容的新颖程度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选择自主性游戏的主题时,应注意主题范围的逐步扩展、主题的内容的层层递进,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多样化的游戏主题。

一般来说,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的游戏,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在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可采取外出参观、调查、情景演示、模拟练习等多种方法,充实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自主性游戏内容的源泉。二是开展多样化的游戏主题。自主性游戏的主题应尽可能多样化,日常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的主题都可以出现在游戏中,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三)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运用科学合理的回应策略

幼儿的游戏过程需要教师的回应,而教师的回应建立在对幼儿尊重、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参与游戏中,支持和回应幼儿,引导游戏向纵深发展,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游戏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1.深入观察,做到先了解再回应。

回应植根于观察,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前提。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可依据游戏的进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游戏刚开始,教师可采用扫描式观察,大致了解全体幼儿的游戏状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比较细致的观察,如聚焦式观察,选取几个特定的对象或某个游戏区域进行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此外,教师在观察中应尽量采取自然、隐蔽的方式,让幼儿展现出真正的游戏状态和水平,还原游戏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2.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回应策略。

第一,根据年龄差异采取的回应策略。由于小、中、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游戏经验与能力也各异,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采取不同方式,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回应真正适宜和有效。如对小班幼儿,教师应多采用示范和反复操作练习的方法,也可以与幼儿进行同样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得以观察和模仿;对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则可较多采用建议、提问等方式启发激励幼儿进行游戏,还可以运用共同讨论的方式,让幼儿明晰认识、相互影响。

第二,按照性别差异采取回应策略。教师在游戏中回应幼儿时,应考虑他们的性别差异,如对男孩应多鼓励他们参加有挑战性的、活动性较强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培养男孩坚强、勇敢等符合男性特征的品质;对于女孩,教师应主要培养其耐心、细致的品质,设置一些符合女孩特征的角色,如娃娃家、医院,满足女孩子的需求。

第三,针对个体差异采用的回应策略。游戏强调的是个体经验,每个人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的是自身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个别化的回应策略。

3.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回应度的把握。

在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对游戏回应内容的把握应做到“隐性而适度”,因为如果回应过多,游戏变成了“老师的游戏”;而回应太少,教师推进幼儿游戏的有效性就会减弱。所以,教师在将游戏权赋予幼儿的同时,回应内容和策略的选择和度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关注多种回应策略还是在运用多种引导策略时,都应该立足于提供充分的互动平台,即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身边资源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幼儿园游戏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6]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陈帼媚著.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