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因“我”而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因“我”而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很欣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情况下,我们在理论上仍在喋喋不休地去讨论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去探求教程与学程的变化,在实践上面对繁杂的课堂教学因素却是更多的教师茫然与束手无策。“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怎么教,正在教什么?”可为什么又有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无论在新课程实施前还是实施后,总是能凭自身的智慧与个人的专业特色赋予课堂以独具的魅力;靠课堂教学语言和设计出彩,平淡而隽永,却永远是好课经典的代表?他们为什么能用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一、课堂因“我”而有效度

唐代张躁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同样,我们教师教学前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要对教材用心体悟,让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品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和情趣,与作品的灵魂对话,通过对教材的再创作,使之成为自己的独特作品。因此而产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投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而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老师用渊博的知识让孩子去景仰;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引燃孩子智慧的火花;用高超的教法去诱发孩子独特的感受……

如教学《桂花雨》一文: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读这篇文章,不仅能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同时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如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而这样的感受是孩子们无法体味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琦君自己写的大量散文,在背景音乐和桂花雨的画面中,随着文字诵读出: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这种真实的灵魂的语言,呼唤学生倾情投入其间,此时,“最聪明的阅读,就是倾听。让学生什么都不要‘想’,随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感受而去……”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有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余秋雨这样说。

二、课堂因“我”而有深度

即使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虽然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举一反三练习的热闹景象,但在这种景象的背后,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或许就能看见权力控制的阴影:教师的提问,与其说是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倒不如说是想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教室里学生们表面上“各抒己见”,童心雀跃,但大多却是泛泛的浅思维,是教师硬生生地把学生引导到自身思考的轨迹上……“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一些特点: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周密地分析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创造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活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逐步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会更积极,会学得更主动,更活跃。

如教学苏教版《水》一文,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在网上要求同学收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现况以及利用情况,准备在课上进行交流。开始上课后,我们就收集的材料进行了交流,同学们了解到全球水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情况,了解到了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大问题,清楚了有那么多的国家与地区倍受“水危急”的困扰。在同学们对目前水资源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去学习课文,去观看与之相关的视频,通过这些鲜活的素材,学生就获得了大量感性的认识。听着、读着那一篇篇凝聚深刻思考的文字,看着那一幅幅土地干裂禾苗枯死的画面,比较着水资源浪费的惊人的数字列表,同学们真的被震惊了。这些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强力冲击,触发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关注、生存状况的反思,引发了他们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师静静地等待中,在学生静心的思考中,是快速流淌的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与经验世界的思辨,体验自我理智的魅力,享受出乎意料的惊喜,追求不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超越,最终赢得心灵世界的丰盈与心理品质的提升。

三、课堂因“我”而有温度

在“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事实上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定,他们的多元智能还有待于培养开发。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都有待于丰富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文本多元解读时,要避免“学生永远是对的”,而自己却陷入了“陈化粮”的窘境。教师保护和张扬孩子的个性不等于是滋长与庇护,不能无视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偏差,要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甚至有时候要能对学生明确地说“不”。

如特级教师陈萍老师的经典课《掌声》中利用文本的语言文字体验让学生明白: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课堂内涌动着真情,充满着真爱,赋予文本中英子和生活中类似英子的孩子活着的尊严。

再以薛瑞萍的经典课《生命的林子》来说吧:学习了《生命的林子》后,我们都要做“太阳”和“栋梁”吗?最后她是这样处理的:方丈,我们知道他的名字吗?我们只知道他叫方丈。还有更多的烛火式的僧人,他们砍柴、烧火、做饭。生活中需要太阳这样的人,还需要更多烛火这样的人。做太阳、栋梁当然好,但做烛火、柴薪也一样了不起。我们无法逃避竞争,第一要奋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态面对。在别人眼里我是太阳还是烛火都不重要,做栋梁还是做柴薪也不重要,关键是要快乐地活着。她很明确地处理了人生价值的问题,即《易经》中说到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关注学生们内在的精神世界,那么孩子们终将会受益终生。

显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建立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之上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案有效、师生互动有效、学生训练有效、人文精神渗透有效。课堂教学背后所透出的大气、深刻、智慧带给学生明净澄澈如秋天的高空一般的感受……正如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研究课题组总结的那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阅读教学具有效度;关注思维,阅读教学具有深度;关注精神,阅读教学具有温度。我们“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努力建构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寻找到小学语文阅读行走的方向,不断实现小学语文教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宗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