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比较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比较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对5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以探析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及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得分最高,其次是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得分都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城乡地区中小学教师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压力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的教师职业压力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

【关键词】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良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综合反应,是个体长期在高水平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衰竭,表现出工作满意度降低、丧失兴趣及各种身心症状[1]。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工作负荷大,竞争压力增加等因素都容易引起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在工作中也不能体验到成就感,进而影响与学生的互动,妨碍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成果,证明了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两大因素,一是教师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人口统计学的变量、教学因素、认知因素、身体因素等。二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文化因素,学校因素等方面。以往研究中,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较多,如性别、教龄、受教育程度等,也有许多学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为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为今后制定切合实际的干预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河南省两个地区位于不同城乡的4所学校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问卷539分,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499分,有效率为93%。

被试基本情况:性别上,男教师109人(20.2%),女教师377人(69.9%);教龄上,5年以下199人(36.9%),5-10年73人(13.5%),11-20年136人(25.2%),20年以上76人(14.1%);职称上,初级教师286人(53.1%),中级教师146人(27.1%),高级教师32人(5.9%);学校类型,小学346人(72.6%)中学130人(27.3%);地区类型,农村教师82人(16.9%),城市教师403人(83.1%)。

(二)测量工具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研究所采用的职业倦怠量表选自李超平、时堪等人根据MiehaezLeiter编制的MBI-GS量表。该问卷共包含15个题目,其中情感衰竭5个题目,去人格化4个题目,成就感低落6个题目。项目采用0-6级的7级评分,按照发生频率从0表示从不出现,6表示每天都出现。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分别计算总分和分量表得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

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共46个题目,问卷为5点计分,包含6个因子: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和职业期望。各因子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该因子方面压力越大,总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师面临的压力越大。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介绍调查目的、意义及指导语,当场收回,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情况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为七等级记分,中等水平记分为3。从表1可知,情感衰竭得分最高,已经接近中度水平,为2.53。其次是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得分是2.07和2.05,因此总体上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程度上并不严重。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表2可知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得分都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在成就感低落维度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表3可知城乡地区中小学教师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并且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教师得分。

(四)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比较

表4可知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压力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的教师职业压力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在六个维度上城乡地区教师差异显著,并且乡镇中小学教师得分都高于县市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三、讨论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目前国内并没有对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统一判断标准,本研究将职业倦怠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项目中数进行比较,并且将乡镇和县市各地区类型多得平均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问题较为严重,得分已经接近中数,其次是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与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教师工作任务的繁重、社会期望的过高要求、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等,都会给教师带来过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调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会进一步加剧。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乡镇地区中小学教师与县市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并且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得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乡镇地区教师职业竞争和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乡镇地区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要求,无法从教学中体验到应有的成就感,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减少,职业倦怠程度也随之加剧。因此有关部门及乡镇地区学校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防止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发展地更严重。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所谓客观支持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可见的,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团体关系(家庭、朋友等),这类支持是客观存在与现实的;主观支持是在情感上体验到的,个体在社会上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与个体主观感受相关;另外还有对支持利用度,是指个体对支持的利用考虑[4]。乡镇地区和县市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并且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教师得分。乡镇地区的教师可能由于地区差异的影响,认为教师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更高,因此更受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尊重和支持。就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来看,有研究发现,来源于学生的支持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的作用最大,并且情感支持对于降低教师情感衰竭、去个人化和提高个人成就感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实际支持只对提高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5]。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乡镇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县市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显著,并且在教师职业压力六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教师得分,说明乡镇地区教师的职业压力比县市地区教师大的多。新课程改革要求乡镇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师角色,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这些都需要经过乡镇教师长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思考,工作负荷加重,思想压力过大,但是乡镇地区教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接受新信息的渠道不如县市地区的方便,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相对缺乏,这些都会导致职业压力的加剧。此外,乡镇地区教师比起县市地区教师的评价标准更单一,过于看重学生平均成绩、升学率,而不是偏向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于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吸取组织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的优秀成果,不断找寻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但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重中之重。

(一)建立合理期望,构造良好支持系统

中小学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教师这一角色古往今来被赋予太多定义,有的称号过于夸大教师职业,这都无形中给教师带来压力和过高的职业期许。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不能由于社会各方面的期望而压力过大,也不能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未能达到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而产生挫败感,应该建立合适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对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合理看待暂时出现的压力,不断调节自我心理。此外,人际关系能够对教师心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教师丧失归属感,如果将不良情绪带入到教学工作中,就会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和家人、同事、学生进行沟通,创造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舒心教学环境,多进行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反过来家人、同事甚至学生对教师的关心和理解,能够帮助教师减缓职业倦怠出现的问题。

(二)完善教学评定制度,关注社会多元问题

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启蒙源地,因此对教师的工作评价不能只看重学生成绩单方面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目前在社会就业等竞争压力下,素质教育依然无法良好开展,升学率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经济利益、甚至与学校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对教师工作考核的片面化,也会导致教师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对学校改善教师评价制度的工作至关重要,将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的综合评价,将量化的评价转化为量化-质性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工作,把教师真正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上。另外,学校在组织教师工作的同时,也要多考虑教师正当的需求,如教师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面临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仅依靠教师固定的收入是很难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这需要学校同地方政府的沟通,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统筹规划,逐步解决教师居住问题。此外,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与教师心理健康和离职率显著相关[6],换句话说,教师的家庭问题会增加职业倦怠,所以学校应该认识到教师工作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考虑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在不同阶段应对所面对的不同问题,帮助减轻工作家庭冲突的干扰,比如采用弹性制工作和学校联系幼儿园等托儿设施,来增加生活满意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离职率。

(三)肯定教师社会价值,提高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和学校方面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人们的理解帮助。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来自社会的尊重程度也会随之提升,而且能够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增进社会系统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所以,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价值的宣传,尤其是乡镇地区教师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并且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把尊师重教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实施,改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制度。此外,对乡镇地区教师需要提供更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有利于教师设定合理的职业期望,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作者简介]葛操(1965-),男,河南郑州人,汉族,博士,郑州大学教育系教授。

参考文献

[1] Maslach & Jackson (198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2] 伍新春,曾玲娟.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262-267.

[3] 赵玉芳,毕重增.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5] 王芳,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6] Siti Aisyah Binti Panatik&Siti Khadijah Zainal Badri.(2011).The Impact of Work Family Conflic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School Teachers in Malaysia.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9,150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