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转移 如何步步为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转移 如何步步为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转移一直被认为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自18世纪开始,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已经形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势态。但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发达国家保留了技术和产品的核心部分,真正转移到我国的只是一个廉价的加工工厂。吸引这一转移发生的是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但我国却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低利益的消耗者。我国的企业对此早已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加强科技和品牌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纺织企业仍然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向西部产业转移的同时,产业升级成为其本质要求。不能再重复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恶果,成为不断响起的警钟。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纺织经济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产业流动提供了动因和可能。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相关要素价格迅速上涨的影响以及过度投资带来的供过于求,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困境。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2010年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北6省的纺织行业2/3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国际方面,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美国经济放缓,纺织业的出口市场可能进一步恶化。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等初加工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逐渐加快,部分中西部地区同时也加快了承接转移的步伐,由此带动了纺织产业的区域结构调整步伐。

跨省与省内转移并驾齐驱

改革开放以来,80%以上的纺织服装业聚集在东部地区,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这些地区有限的土地、能源、环保承载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大,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纺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纺织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这些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息息相关,在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可以降低近40%的成本。近年来,纺织业向中西部挺进的态势早已隐现。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和22.1%,高于全国4.8%的增速,东部地区则同比下降了5%。这些数据亦证明了纺织服装行业出现由沿海向内陆尤其是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从目前来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比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尽管当前服装产业省内转移仍占主流,但中西部的潜力更被人看好。从2008年纺织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可以看出,在东南沿海企业普遍陷入困境时,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省均在困境中逆势而上,实现了较快发展。2008年中西部八省投资比重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行业总投资的33.73%。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传统服装大省投资下降明显,中西部地区投资步伐快于东南沿海地区。

据中国服装协会的《2009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报告》调查:目前,法派集团投资达25亿元在四川简阳打造“中国西部服装产业园”;高邦集团在四川兴建新工厂,实现品牌在四川的本地化生产,并辐射整个西部地区:以纯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实现本地化运作:部分广东佛山的童装企业也纷纷迁往四川;重庆市秀山县与福建厦门市交建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交建集团牵头开展“在秀山为沿海企业打造产业转移家园”的计划,将把泉州等地的服装、鞋帽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引入工业园区。

“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例子很多,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行为演变成为产业主流趋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也得到中西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比其他转移方式更具优势。今后,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兼顾的新型的服装产业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而且体现在国际间的转移。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被”转移 忧患多

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政府主导和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产业转移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府政策工具。当企业发展中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时,为了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而促使企业以产业转移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东部地区经济起飞,以纺织产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逐渐失去发展优势,主要表现为以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激发产业转移的兴起。

除了市场环境的恶化之外,政府的政策推动,同样加速了其发展。以往沿海地区为招商引资而向企业提供的种种优惠,现逐步被取消。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中部的崛起和东北的振兴,各地区纷纷出台吸引外资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减弱。通过产业转移,不仅实现了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得到了承接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政府的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等条件,来实现产业的发展。

但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转移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多年来的发展,纺织产业在东部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所产生的集群优势,大大提升了东部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削弱了产业西移的势能。产业集群缺乏的中西部地区即使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也难以模仿集群区域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集群内部纺织企业而言,除非整个产业链迁移,单个纺织企业外迁的机会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发展有限、产业链缺损、断裂严重,西部地区的工业配套能力要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致使许多西进纺织企业

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原料和服务。

除了缺失产业集群的优势,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低,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改革滞后、体制惯性和特殊区情,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有很多的旧体制痕迹,如行政干预过多、机构设置重复、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给外来企业在政府部门办事带来种种不便。同时,中西部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其他地区,而东南沿海的纺织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很难在这种环境下自由发展,在融资等方面也会存在困难。

在大力提倡产业转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许多失败的案例。他们一方面或因企业自身需求,或在国家政策的指挥棒下,奔西面而去,但在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思考的行动之后,品尝的却是一杯苦酒。当下的产业转移,要谨慎面对诸多严重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重视承接产业转移,但不考虑自己是否真正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等因素,而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要的资源进行争夺,盲目竞争、过分竞争的结果是中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以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差等等,产业低水平趋同现象严重。

别让污染也转移

警惕环境污染,是中西部转移的重要课题。中西部不少地区把降低环保要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污染转移已经使得西部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而今,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约束强化和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压力加剧,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的冲动增强:而西部不少地区为了降低成本和构建完整产业链,也有引进印染企业的冲动。因此,西部必须把污染和高耗能企业阻隔在外,避免再走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剧产业升级的难度。

注重环境保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始终不渝的坚持不接受不经环保评估的产业和项目,各地区要明确列出限制、淘汰、禁止类的产业产品,在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与规划中,强调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项目的引进方面严格把关,拒绝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的项目,别让产业转移的同时,污染也发生位移。

为转移指点迷津

危机下的纺织工业怎么办?在2010年《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表示,危机不仅使中国纺织工业清醒的认识到融入全球化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前所未有的危机风险。这场危机从反面提示我们,中国纺织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式必须加快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趋动型转变:从主要依赖于资源消耗和不顾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从全国纺织集中在东南沿海区域的范围经济向发挥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化整合的全国网状产业结构转变。

针对产业转移,杜钰洲会长指出:当前纺织工业在中国国内的结构转移并不是现有制造能力的搬家,而是在转变发展方式指导思想下的转移。要防止重走市场自发性难以避免的粗放发展老路,既要重视当前,又有利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既要发挥加工优势,又要防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既要重视物质创造力,又要重视文化创造力;既要提高科技贡献率,又要提高品牌贡献率:既要促进大企业、大集团、跨国公司、名牌产品和品牌国际化发展,又要针对中国市场多样化、生产力发展多层次、生产方式多元化,积极热情的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重视产业经济效益,又要加强市场秩序、社会责任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行业自律。

为卸掉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后顾之忧,西部地区自身的建设成为关键环节。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要营造适宜纺织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在硬件建设上,要着力搞好纺织工业园建设,成为有效的载体。同时要健全市场体系,尤其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上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产业转移的良性运转。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都必须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前提。西部地区要将劳动廉价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本进入,首先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普及基础教育,使西部劳动力可以获得充分的继续教育,达到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水平要求,让教育成为经济的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个人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意愿,进一步改善西部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充分引进各地的优秀人才资源,让西部地区不单单成为世界的另一个代工厂,从事简单的重体力、轻效益的加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