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留学在外,如何保证精神健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学在外,如何保证精神健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学在外,对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深有感触。生理健康之外.精神健康更是不容忽视。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的精神健康,营建美丽舒适的精神家园呢?

让困难相克

而立之年背起书包,来到澳洲攻读博士学位。起初一段时间几乎无法入门,每日望洋兴叹,不知所措。糟糕的是,因为理论研究需要在电脑前编程计算,伏案苦读,于是书没念好,颈椎倒落下毛病。

三个月后。回国探亲,与从来没有分别如此长时间的家人及朋友团聚。暂时抛却枯燥的理论书籍,回到熟悉的环境,用流利的母语,轻松地读报看电视,与家人尽情游玩,到饭店享用可口佳肴,与朋友们尽兴聊天,一切十分滋润。只是当家人去上班,朋友们各忙各的,我在家里无事上网时,才感觉我得赶紧回去再打拼。

与家人依依惜别,一路颠簸,不幸并发咳嗽,在飞机上因鼻塞,又耳朵受压出血。晚上8点返回澳洲,下了飞机。其他人都有私家车来接,我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辆出租车。回到自己租来的小窝,找了半天,算是觅着一点大米。而此时商店已关门,自己也无力出门找餐馆.加上澳洲不允许食品进关,只好坚强地以白米粥半饥半困一宿。

第二天起来,咳嗽加剧,方知保重身体不是一句空话。于是去谚所看病,仔细检查了半天,发现无大碍.没有任何药方,只吩咐回家休息。吃了一些从国内带来的中成药,掼掉书包,扔下思乡情绪,毫无杂念地睡了三天,终于恢复元气。

这件小事令我不再怀念国内的美食,不再羡慕在国内与朋友海阔天空闲谈,尽管仍然想念家人,但想着理论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家人不在身边,或许我可以念得快些,于是,所有的困难聚拢.宛若一个个小电流元,在我积极而乐观的情绪感召下,发生极化,方向改变。跑着跑着最后全抵消了。在跟着本科生上了三周理论基础课后,我豁然开朗,渐渐爱上了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文及专业的提高,对文化背景的逐渐熟悉,我重拾自信,念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至此,大家公认的半年留学适应期圆满地画上句号。

扬倾诉魅力

一天,厨房水槽忽然堵塞,到五金店花6澳元买了一个水槽泵,可惜因堵塞严重,无济于事。后来电话房屋中介,请来水管工,用大功率的下水道电动工具才疏通。数年前,结识了“精神卫生”的概念,方知倾诉就像“精神管道“的疏通泵,经常使用,能预防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生。在现代高节奏的生活中。倾诉的确是应付压力的一剂良药,心理工作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激发倾诉,转听倾诉,判断病情,并进行治疗。

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得我们有了广阔的倾诉平台。可视电话、MSN、博客、电子邮件群,倾诉已从简单的即时语言交流走向多媒体、跨时空。并可存可删的便利方式。除了释放压力、排遣孤独。获得理解与支持外,倾诉最重要的作用恐怕在于不经意间收获有用的信息。与重量级人物的一次闲谈,极有可能造成千载难逢的职业良机。

当然,倾诉的内容必须因人而异。找出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并珍惜双方的时间,谈学习,谈工作,谈抱负,谈投资,谈娱乐,谈健康,谈家庭,谈情感,谈生活琐事,谈子女教育,谈未来规划……倾诉就像一盏暖人的灯,在夜晚僻静的林间小路悠然闪亮,指引方向;倾诉就像沙漠中的水,给疲惫的旅者足够的供给,鼓舞前行。

储医助渠道

澳洲社区的诊所门口.常有很多关于精神疾病的免费手册。手册的精美让人感觉十分舒服。其中一本由两名精神病学教授编撰的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手册,不仅内容翔实,而且配有著名的油画及水彩画,人性关怀的温馨体贴跃然纸上。

手册介绍了精神疾病的种类,如精神分裂症。饮食紊乱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并列出相关网址,以便搜索更加详细的资料。在分析抑郁症与普通的短期悲伤、智力残障及老年痴呆症的区别后,手册娓娓道来如何发现自己罹患抑郁,及时就医。

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澳洲设有不同级别的专业人士,如家庭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职业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社区精神卫生护士。针对特殊困难病人的案例管理者等等。1996颁布的精神卫生法案中详尽地规定了精神病人必须有指定监护人,而监护人代表病人有哪些权利,又有多少义务等等。

除了公费医疗所涵盖的治疗方案外,还有各种专业组织的免费咨询热线,以及诸如精神疾病家属及朋友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提供的疾病知识讲座、家属护理培训以及病人康复活动。康复活动由2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多为志愿者)和5名在康复期的精神病人组成。首先由病人报名,接着社会工作者登门访问,然后由病人的治疗医生提供病情稳定的报告,社区工作者再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为期一周的趣味活动。另外,还有一些自助养病的组织安排病人及其家属相互交流,并备有相关书籍、录像带及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