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线移动护理车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患者跌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评价无线移动护理车在预防患者跌倒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医院数字化平台应用前后两组患者在防跌倒措施知晓率、防跌倒措施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及跌倒的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跌倒高危评估表、音视频宣教的应用,提高了患者及陪护者对防跌倒措施的知晓率及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减少了跌倒的发生率,降低了跌倒的损伤程度。结论:移动护理车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管理实践的新突破。
【关键词】无线移动护理车;护理;预防;跌倒
【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is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he wireless-mobile-care-car in preventing patients fall.Method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in fall prevention awareness,prevention measures compliance, the incidence of falls and the damage degree of two groups patients that before and after the hospital digitization platform application. Resul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urs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falling risk electronic assessment form and audio-visual education, improves the awareness of the patient and the escort about falling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the compliance of health education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falls and reduces the damage of falls degree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bile caring car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atients falling, and is a new breakthrough practice of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The wireless-mobile-care-car;Nursing;Prevent;Falls
0 引言
跌倒是最常见和代价最高的院内伤害之一[1],已占到被报道的院内安全隐患的32%,其中35%的跌倒患者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物理损害甚至死亡[2]。 Loria G等认为引起跌倒的主要原因有:
(1)沟通、熟悉程度及相应的训练不充分;
(2)没有个性化的评估;
(3)周围环境不舒适;
(4)护理计划不合理;
(5)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3]。
Janice M等认为大约14%的跌倒患者属于偶然跌倒,另外8%属于未预见的,还有78%属于高危跌倒患者[4]。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护理治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5]。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医院数字化平台应用前后两组患者在对防跌倒措施知晓率、对防跌倒措施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及跌倒损伤程度等指标,论证无线移动护理车的应用在预防患者跌倒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资料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三个内科病区住院的跌倒高危患者,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使用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前(2012年1月至12月)469例跌倒高危患者。实验组:使用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后(2013年1月至11月)526例跌倒高危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疾病、跌倒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管理方法
(1)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表,评估表统一放置于护士站,高危者给予床旁警示标识,采取预防措施,责任护士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实行班班交接,跟踪落实预防跌倒的措施。
(2)实验组
充分利用无线移动护理车,采用护理电子信息管理:①每10-12张病床配置一台移动护理车,护士在患者床旁应用电子护理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高危患者床旁放警示标识,采取预防措施;②护士可利用移动护理车在患者床旁处理执行医嘱,减少了护士往返取物的次数,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在患者床旁,更利于对跌倒高危患者的护理及防跌倒措施的实施;③移动护理车支持音视频宣教,各科室根据自身专科特点制作防跌倒宣教视频,载入计算机,合理安排时间,在患者床旁反复播放,宣教视频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便于记忆,既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又节省了护士时间,减少口头宣教造成口误的发生率[6]。
1.2.2 效果评定方法
包括患者/照顾者对防跌倒知识的知晓率、患者/照顾者对防跌倒措施的依从性、跌倒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及跌倒损伤程度等方面。①知晓包括完全掌握、部分掌握、一无所知。②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已从、不依从。完全依从指患者行为改变[7],能执行全部预防措施;部分依从指只执行部分措施;不依从指患者行为无改变,我行我素。③跌倒发生率指同期发生跌倒的患者占所有跌倒高危患者的比例。④跌倒损伤程度:0级:无损伤。1级:捏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或列破,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2级:扭伤、大而深的划破伤、撕裂伤或小外伤,需医疗及/或护理处置,处置包括夹板、绷带、缝合或冰敷;3级:骨折、意识改变、身心状况改变,需要医疗处置或会诊。
1.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防跌倒措施知晓率(如图1)
2.2 两组患者对防跌倒措施依从性比率(%)(如图2)
2.3 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
图3 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
2.4 两组患者跌倒损伤程度
表1 两组患者跌倒损伤程度
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P
3 讨论
王克敏等研究表明性别、年龄、有无陪人、医学相关因素、环境等都会是跌倒的影响因素,并且跌倒还有时间、地点的集中的趋势[6]。本研究中医院数字化平台应用前后两组患者在防跌倒措施知晓率、防跌倒措施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及跌倒的损伤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表明:
(1)移动护理车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照顾者对防跌倒措施的知晓率;(2)移动护理车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照顾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3)移动护理车的应用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与Ang E等的研究结果相符[7]。
4 结论
反复播放宣教视频既强化了患者的记忆又避免频繁更换照顾者带来的宣教覆盖面窄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患者/照顾者对防跌倒措施的知晓率。除了宣教视频,还可以播放跌倒案例,以示警示,有利于提高患者/照顾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移动护理车还可以节省护士时间,使护士有更多时间在患者床旁,更贴近患者,随时解答疑问,更利于指导、督促患者/照顾者对防跌倒措施的实施。总之,移动查房车的应用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immons J.Reducing in-hospital patient falls[J].HealthLeaders Media. Retrieved from www. healthleadersmedia. com/print/MAG-257370, 2010.
[2]Healey F, Scobie S, Oliver D, et al. Falls in English and Welsh hospitals: a na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based 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2 months of patient safety incident reports[J].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 2008, 17(6): 424-430.
[3]Loria G, Bhargava A. Prevention of patient falls-A case study[J].Apollo Medicine, 2013, 10(2): 175-180.
[4]Morse J M. Preventing patient falls[M]. Sage, 1996.
[5]肖春梅, 梁晓杰.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6(7):1014-1015.
[6]计虹.新型无线移动护理车的临床应用探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2):116.
[7]周达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
[8]王克敏, 罗侨端, 毛丽莉,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相关因素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3): 258-259.
[9]Ang E, Mordiffi S Z, Wong H B. Evaluating the use of a targeted multiple intervention strategy in reducing patient falls in an acute care hospit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1, 67(9): 1984-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