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让心理健康教育再唱“独角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让心理健康教育再唱“独角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一进校门就觉得压抑、痛苦;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家长批评两句就想到轻生,等等。试问,这些是品质问题、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老师、家长把一些心理问题误认为是品质问题,孩子得不到针对性的“诊疗”,致使一些心理问题愈演愈烈。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玉玺院长,来听听他的看法。

中国德育:马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虽然可塑性很强,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些弱。据您的观察和了解,目前的中小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

马玉玺:目前,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人们的观念更新也较快,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独立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处处都可能面临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乃至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入学时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群的恐惧心理和对家庭的依赖心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尤为关键。其次,就是因人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孤独心理和欺负行为等,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到学校不服从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知心朋友,从而导致的负向心理。第三是学习方面,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

初中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峰阶段,也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的集中体现阶段。第一,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第二,人际交往问题,包括受人冷落、群体压力、早恋等。第三,家庭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关系紧张、逆反心理、负疚心理和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第四,对自己的认识问题,如自控能力差,自我评价呈现过高或过低两极倾向。此外,初中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争论问题时,容易过分激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丧气;获胜时自满骄傲,失败时则会悲观失望。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问题是最核心的心理问题。如因成绩不佳而影响情绪,因学习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孤僻等。

中国德育:您认为造成青少年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马玉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来自青少年自身成长、媒体、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指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从而导致孩子自卑、内向、胆小、自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在部分孩子身上逐渐发展成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虽然父母尽心尽力,但一味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出现学优品劣现象。这在当前相当严重,应当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学校方面,首先是当前评价体制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有位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说过:“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围绕考试分数的教育。”就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来说,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不利因素很多。由于学校内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仍以所教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样评价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师生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形成持久的内心冲突,严重一些的便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社会方面,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比其父辈承受的压力更大,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还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失败的人生。

心理因素,以初中生为例。从小学升入中学,初中生在身体、学习、认知能力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厌烦成人“喋喋不休”的关照,力图摆脱成人的束缚,反抗成人的干涉,强烈要求民主、自由、独立。他们不仅注意周围的世界,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把目光对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意别人的言辞,有较强的自尊心。同时,其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渴望友情,也很重视友谊,往往把友谊看得高于一切。这个阶段,同伴的影响已经超过老师、家长。

中国德育: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厌学、辍学,甚至校园安全、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次次叩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即便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不少学校的短板,甚至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将孩子的心理问题误以为是品德问题。在您看来,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马玉玺:首先,整体重视程度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自发创立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比学校其他学科历史短,学科体系不够规范。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只有纲要,没有具体而统一的授课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处于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三不管”地带,就像一块夹心饼,非常尴尬;监督评价体系缺位,除了例行必要的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绝大多数在校园里唱“独角戏”,就好比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委缺席”的状态下与自身的职业道德及职业动力进行的拔河。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经历突围、遭遇诸多苦闷之后,或者自甘无为,或者转行、离职等。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存在无岗位、职称评定不明确等问题,许多教师以其他学科来评职称。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上的模糊以及监督评价体系的缺位等,造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上处于以从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自为和自由阶段。

其次,学科化倾向比较严重。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殊不知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中,从而使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

再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教师,但是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更有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并解决心理问题。

中国德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角落。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您谈到的这些问题?

马玉玺: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要通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稳健康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三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专题报告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四是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并对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中国德育:在您心目中,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马玉玺: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中国德育: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马玉玺:学校层面,一是要不断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的心理老师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二要不断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如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兼顾体验和调适,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三要不断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校还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

家庭层面,要不断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只有真正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家长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如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