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脑出血28例治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脑出血28例治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保守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原因,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头痛、眼震、共济失调等。小脑半球内的灶状出血仅表现出半球受损的固有症状,出血量≥15 ml,或蚓部出血破入脑室者常表现为脑干受压或急性颅内高压症状,预后不良。结论:小脑出血因出血量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脱水降颅压,提前防治并发症,严防脑疝形成,是神经内科保守治疗小脑出血成功关键。

【关键词】小脑出血;保守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1-3212-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4~91岁,平均65.6岁,以60岁以上多见,共25例(89.2%)。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18例(64.2%),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11例(39.2%),有糖尿病史4例,脑梗死史8例,脑出血史2例,血管性头痛史1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大多数为急性起病,27例于12小时内就诊,1例发病4天后来诊。首发症状:眩晕、恶心、呕吐27例。突起剧烈头痛,继而眩晕,恶心,呕吐14例。体征:意识障碍8例(嗜睡7例,昏迷1例),共济失调22例,双眼水平眼震9例,语言不清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肢体轻瘫5例,一侧或双侧巴彬斯征阳性7例,瞳孔缩小1例,周围性面瘫1例。

1.3 CT扫描结果:出血位于小脑半球24例(右侧14例,左侧10例),小脑蚓部4例。出血量1~16 ml,平均3.5 ml。CT示小脑出血位于小脑半球病例中,有2例第四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出血位于蚓部者,CT示有3例第四脑室受压,且侧脑扩大。伴有基底节出血1例,破入第四脑室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按多田化公式计算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10%[1]。血肿量3~24 ml,其中≤ 5 ml 18例,6 ~10 ml 112例,11~15 ml 5例,16~20 ml 12例,20 ml以上1例。符合小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2]。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小脑出血治疗原则卧床休息10~15天,但应保持通风换气、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减少感染机会;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褥疮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 脱水控制颅压: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氯化钠、速尿)是治疗小脑出血的重要环节。全程不少于3周,当出血量>20 ml或血肿破入第四脑室、颅压居高不下者,脱水剂可用至4周。发病后脑水肿高峰期(24小时~7天),可根据病情以20%甘露醇1.0~1.4 g/(kg・次),每4~6小时1次,全速静脉点滴降颅压,治疗1周,病程8天后,脑水肿高峰期结束。但血肿局部周围水肿依然存在,可用20%甘露醇0.7 g/(kg・次),每8小时1次(中等常规剂量)持续运用8~12天;病程15~17天后为脑水肿消退期,仍以20%甘露醇或甘油氯化钠150 ml,每12小时1次静脉点滴巩固治疗5~7天。共用脱水剂3~4周,病情稳定,即可停用。

2.3 防治并发症是神经内科治疗小脑出血成功与否的关键,常见并发症有脑疝、发热,呼吸、泌尿系感染,应激性胃溃疡伴出血、心肾功能衰竭、电解质平衡失调等。(1)脑疝形成: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注意每次运用脱水剂前1~2小时有无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升高,呼吸、心跳减慢无力及瞳孔大小不等等脑疝迹象。若出现脑疝迹象,可1次加压快速静脉滴入20%甘露>1.4 g/(kg・次)降颅压的同时,另建立静脉通路,以尼可刹米、洛贝林各4~6支溶于等渗液300~500 ml中,缓慢持续静脉点滴稳定呼吸中枢。切不可等到脑疝完全形成再抢救很难凑效,病死率极高。(2)发热,呼吸、泌尿系感染为小脑出血常见并发症,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冰敷、酒精浴等物理降温;应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若呼吸道感染严重、通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者,防止窒息可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换气功能。(3)应激性胃溃疡伴出血常于发病后48小时出现,入院后即可口服或胃管注入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云南白药、制酸保护胃黏膜药物。(4)保护心肾功能,小脑出血势必大量运用脱水剂及输液治疗,加重心肾负荷并发心肾功能不全。必要时预防性运用强心、利尿剂保护心肾功能。(5)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及时纠正治疗。同时尽早下胃管鼻饲,静脉补充营养液、脂肪乳、白蛋白等支持治疗。

3 预后

出院时所有患者意识完全正常,有4例残留轻度小脑共济运动失调。头颅CT示:原出血灶全部吸收23例(82%),5例吸收90%。病灶周围水肿带基本消失。心肾功能、电解质全部正常。

4 讨论

小脑出血临床特点并非大脑半球、脑干出血轻易出现偏瘫、语言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脑出血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小脑、脑干损害的特有表现。如:眩晕、步态不稳、吞咽困难、小脑共济运动失调等。但小脑半球边缘区小灶出血,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出现轻微眩晕、恶心,既无脑干出血又无小脑出血体征。在脑CT检查以前,非专业医务人员很难考虑到小脑出血而易误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归纳以下几点,有助于小脑出血的诊断。(1)老年人群、既往患有高血压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2)多于活动状态下突然枕顶区疼痛、眩晕、频繁呕吐、垂直性眼震、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继而迅速或渐进出现意识障碍及呼吸衰竭。(3)突然单侧周围性面瘫、瞳孔缩小、外展神经麻痹。(4)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弱(排除安眠药中毒、电解质平衡失调)。(5)强迫(颈项前倾),58小时后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但无偏瘫,病理征阳性。应高度疑视本病,尽快行脑CT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诊断。

小脑位居后颅凹,空间狭小,与脑干等周围毗邻关系复杂。它的出血除损害小脑平衡功能以外,对脑干生命中枢还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对它的治疗并非一般脑出血。必须密切观察每一细小病情变化,对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脑水肿高峰期,头颅应动态CT监测,有无出血灶的扩大,第四脑室受压变化及意识障碍突然加重,血压,颅压急聚升高,使延髓下端,小脑扁桃体及邻近小脑组织轴行下移与枕骨大孔挤压,局部血运障碍,第Ⅴ、Ⅸ、Ⅹ对颅神经损害,使呼吸、心跳减慢无力,瞳孔散大而脑疝形成的迹象。必要时应争分夺秒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证明以全程不小于3周的脱水降颅压,提前防治并发症,严防脑疝形成,确保心肾功能的正常高效是神经内保守治疗小脑出血成功的关键。本组资料还显示:并发症的出现与脑血管病危因素及相关组织长期潜在受损有关,所以要想更有效地控制并发症,必须坚持脑血管病基础病因的防治,全面重视脑卒中的综合性预防[3],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5.

[2] 李文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

[3] 魏岗之.应重视脑卒中的综合预防[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10(35):257.

收稿日期:200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