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UPS:全球物流的中国速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UPS:全球物流的中国速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速度就是一切,它是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用通用电器前总裁杰克・韦尔奇的名言来形容以速度、连接为竞争主题。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物流业,显得尤为贴切。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官方物流和快递赞助商,随着一连串奥运传播策略亮剑出鞘,ups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为百年品牌再添浓墨重彩的一抹亮色。UPS用中国速度抢占先机的同时,各怀绝技的FedEx、DHL、TNT等国际物流巨头也纷纷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应对下一轮激烈竞争。在中国物流市场,与时间赛跑的精彩博弈还将继续上演。

2008年9月1 8日,UPS宣布:从8月8日奥运会开始至9月17日残奥会结束,公司已经成功履行了对北京奥组委的承诺,在奥运期间以零差错率递送了1900多万件信件。借助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UPS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变中求胜”的竞争策略与经营哲学。

起步快递,定位供应链运营商

1907年,鉴于美国私人信使和递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而当时的邮政服务又不能及时满足这一新兴需求,詹姆斯・凯西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通过步行或自行车来为顾客提供包裹、便条、行李和餐馆食物等物品的递送服务。1919年,公司更名为UPS(United ParcelServiceslnc,即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它充分体现了公司洲际递送业务的核心方向,并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快递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跨国公司业务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UPS的业务种类和覆盖范围也得到极大的拓展。通过并购或创建,资产、物流、金融、航空等新的业务模式陆续被纳入UPS。与此同时,UPS自身的定位也蝶变为:为组成商业的三股流动力量(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服务的全球商业的促成者。

目前,UPS已经成为一家综合性的物流方案提供商。2007年,公司综合收入达到497亿美元,包裹递送量达到创纪录的39.7亿件,平均日处理货物1 580万件,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80%的人口可以在48小时之内享受它的服务。凭借旗下94542台运输工具和1 748个货运枢纽和配送中心,UPS成功构建了遍布全球的物流供应链系统。

步步为营,构建中国服务网络

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寻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加工基地,欧美的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到亚洲投资建厂,“世界工厂”逐渐向亚洲转移。而中国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自然受到了国际快递巨头们的重视。中国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活动对样品、文件、包裹和零部件的国际递送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包括UPS、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和天地快运(TNT)等全球快递巨头们先后登陆中国,来分享中国物流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

从合资到独资,稳步推进

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麦肯锡、摩根士丹利、埃森哲等国外著名咨询机构就对中国物流市场进行了考察,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这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未来10年内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0%,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它们同时也告诫外国物流公司,进入中国之初必须先与中国企业合资或合作,实施本土化战略,才能取得长期的发展。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跨国物流企业,UPS也加入到掘金中国市场的潮流中来。不过限于当时的产业政策限制,国外快递公司只能选择与中国公司合作开拓中国市场。1988年,UPS与中国外运集团(简称中外运)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开始为中国市场提供国际快递服务。1996年,双方合作升级,UPS与中外运成立合资企业――中外运北空UPS国际快递有限公司。与中外运的合作,一方面帮助UPS规避了当时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借助中外运的物流运营经验,UPS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缓冲期,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

在此期间,UPS一直专注于在中国构建自己的物流网络,为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2003年年初,UPS与扬子江快运航空有限公司合作,将其在中国的服务网点连接起来,并强化了运输网络。同时,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前瞻性判断和高度重视,UPS在这一年将亚太区总部由香港迁往上海。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资、合作,UPS基本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陆续在中国14个城市设立代表处,建立了10个进口港口口岸和15个出口港口口岸。

中国快递市场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见表1),束缚外资企业的政策“锁链”也被慢慢解开。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4年年底,国外快递公司可以在国内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政策的桎梏消除后,UPS果断地选择了独资模式。2004年12月,在向中外运支付了1亿美元的“赎身费”之后,UPS中国国际快递业务实现独资,同时也获得了在中国23个中心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直接掌控权。凭借与中外运16年的本土化合作,UPS逐渐对中国物流市场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并构建了较完善的营运网络,走上了独立运营的道路。

从物流到金融,业务升级

实现独资运营之后,UPS将自己的业务组合不断升级,逐步推进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从2005年开始,UPS展开了一系列品牌推广动作。在提升品牌的同时,也不断将零售、供应链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和国内快递等业务推向市场,其自身定位也逐渐向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供应链管理业务方面,UPS将业务重点放在中国制造业中心地带,如长江、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地区(这些地区的GDP和对外贸易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8%和85%)。

客户开发方面,跨国快递公司通常通过合同的形式来为大型跨国公司客户服务,但零售网络的缺失使其很难覆盖中小客户市场。为此,UPS将“UPS Store”零售业特许经营模式引入中国。2006年8月,瞄准中小散客市场的“UPS Express”特快专店正式登陆京沪两地。目前,UPS正筹划在京沪之外的重点城市设立“UPS Express”特快专店,并在大学、CBD、星级酒店等场所以店中店的形式设置零售网络。通过这些零售网点,UPS一方面可以开发零散客户,作为公司原有大客户业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零售店本身还具有品牌宣传的功能。

为中国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也被UPS纳入其在中国区的业务范围,以期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和现金流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2007年11月,UPS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通过“物流公司+银行”模式,UPS为中国中小企业客户提供

应收账款保理和存贷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帮助它们改善现金流,降低国际贸易风险,进而保证整个商业活动的顺畅进行。

对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载体的物流运营商而言,转运中心(Hub)担负着将本区的递送物件进行海关处理、货物分拣处理和货物装箱等重任。因此,只有气候适宜、地理位置好、劳动力供给充足、机场设施完善并得到当地政府支持的城市,才可能被选作转运中心。UPS在全球的传统转运中心有美国的路易斯维尔、达拉斯、费城,加拿大的哈密尔顿和蒙特利尔,德国的科隆和波恩,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

2008年5月,UPS宣布,将其现在位于菲律宾克拉克的亚洲航空转运中心转移至深圳机场。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美元,将于2010年完工并启用。对此,UPS亚太区总裁德瑞克・伍德沃德这样解释道:“目前亚洲快递市场增长迅速,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运送量在UPS亚洲区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来自中国的业务中,很大一部分又出自中国香港和华南地区,而它们正是深圳转运中心的覆盖范围。”

2002年~2007年,UPS在中国的总投资达到了6亿美元,搭建起了一个覆盖中国330多个城市的物流网络。2006年,中国内地作为一个独立区域,与北亚、南亚并列成为UPS亚太区旗下的三个业务分区。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UPS全球业务增长的引擎。不过,虽然UPS在中国市场表现卓越,但其竞争对手的进步也不可小觑。UPS在未来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借力奥运,角力中国物流市场

麦肯锡公司对未来5年中国快递市场的预测显示,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之后,加速与世界经济融合,国际贸易额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作为国际经济的热点地区和“世界工厂”,中国市场的跨国商业文件、私人物品、贸易样品的运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内需强劲,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对跨地区业务、管理和合作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将促使国内快件、包裹运量迅速增加。此外,个人网上购物、邮购等产业的发展要求及时的配送服务能力,也为快递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群雄逐鹿,快递巨头各领

目前,中国快递市场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国有企业以中国邮政为代表,还包括有中外运、民航快递和中铁快运等;民营快递企业包括顺丰速递、大田、申通快递、宅急送、圆通和小红马等;外资快递企业包括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敦豪(DHL)、天地速递(TNT)等。国际快递业务方面,四大外资快递公司(FedEx、UPS、DHL和TNT)共占据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国内快递业务,中国邮政EMS和非邮政国有企业分别占据了30%和15%的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大部分为国内民营快递企业所占据。

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为UPS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7年,UPS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超过30%,是亚太区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但是,竞争对手各具优势,使得UPS无法坐享其成。例如在四大巨头中敦豪的快递网络最大,国际快递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37%,近期还传出洽购民营快递公司申通的消息。FedEx旗下直航中国的航班位居第一,业务年均增长超过30%。从2002年开始,“联邦快递自助服务专柜”开始借道全国750多个城市近万家的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来推广自己的快递零售业务。

2003年,结束了和中外运的“姻缘”之后,TNT通过并购民营企业华宇(公路零担货运公司),直接拥有了华宇在大中城市1250个运转中心和16万稳定的客户。另外,日本的佐川急便也在2004年与保利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另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是众多民营快递公司,它们凭借灵活的运营机制和低成本策略,占据了60%国内低端市场。种种迹象表明,各路竞争对手都在厉兵秣马,积蓄力量等待下一轮的激烈竞争。

因此,无论在国际、国内市场,UPS都面临着强大的挑战。加快陆海空物流网络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成为UPS在未来几年超越竞争对手的必由之路。

北京奥运,UPS的中国加速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也为企业拓展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借助奥运会,很多企业都走上了品牌国际化的快车道,以精工、丰田、索尼、阿迪达斯、耐克、三星和LG为代表的成功者早已成为企业届界标杆。

通过成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998年长野冬奥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TOP赞助商,UPS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品牌形象。中国快递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为U PS赞助北京奥运会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注脚。因此,UPS将赞助北京奥运会看做提升品牌,展示网络、运营规模和综合实力的绝佳机会。

UPS广告商麦肯世界集团(McCann World Group)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作为物流和快递企业,UPS的客户群非常广泛。他们可能是企业的管理者,或是能影响到选择快递供应商的人。在职位上,他们可能是部门经理、办公室经理、秘书、前台、企业主或物流专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是选择快递物流服务的人。因此,通过赞助北京奥运,让更多的人了解UPS,培养更多的潜在客户,将品牌影响力逐渐渗透到二、三线城市,成为UPS的预期目标。

2005年7月27日,UPS被选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物流和快递服务赞助商,公司也围绕奥运营销展开多种形式的整合传播攻势(见表2),并提出“UPS,帮助北京奥组委和您传递更多”的宣传口号。

从2006年4月以来,UPS围绕北京奥运会展开了一系列整合传播活动,将UPS的品牌形象塑造工程一步步推向高潮。结合北京奥运的步调,UPS陆续推出了“自豪篇”、“弹无虚发篇”、“马到成功篇”、“百发百中篇”、“化繁为简篇”、“兵贵神速篇”、“分毫不差篇”和“无所不能篇”等系列主题广告,并采用电视、广播、报纸、Flash、灯箱、楼顶广告、车体广告和墙体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将UPS专业、执着、卓越的品牌形象向市场进行深度传播。借助明确的品牌诉求,步步为营的传播策略,UPS逐渐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

UPS将为北京奥运会的物流服务看做是协调和整合资源的一场战役,以及对公司近年快递与供应链两大业务整合和管理转型成果的一次考验。2007年3月8日,位于北京顺义区空港物流基地的“北京奥运物流中心”(OLC)正式落成,成为北京奥运会物流的“中央枢纽”。

2008年3月28日,欧米茄比赛计分牌作为首批奥运物资进入“北京奥运物流中心”,拉开了UPS正式为北京奥运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序幕。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UPS提供的物流和快递服务包括:负责奥运物流中心的奥运货物的保管、支配和分发;统一管理奥运物流中心,协助北京奥组委制定执行和操作计划;为所有的奥运场馆提供快递和物流服务,包括奥林匹克公园、运动员村和媒体村。

截至2008年9月17日北京残奥会落下帷幕,UPS为北京奥运会共计递送超过1900多万件物品(包括37个竞赛场馆、15个非竞赛场馆和72个训练场馆),而且全部物品均以零事故率实现递送。整个北京奥运会期间,UPS获得了总价值超过400亿元的奥运物流订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北京奥运会,UPS的品牌认知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调查显示,2006年年初,中国公众在无启发状态下对UPS的认知率为4%,这一数字在2007年第四季度已经飙升为34%,而UPS在中国整体知名度也从一年前的15%提升到50%。2008年年底前,UPS计划在中国设立100个营业设施、1153个服务提供网点和964辆运输车辆,将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包括库房管理、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和其他供应链解决方案。

北京奥运会,只是UPS中国市场加速度的一个开始。在以速度、连接为竞争主题的中国物流市场,UPS这一百年卓越品牌能否继续披荆斩棘,笑傲江湖,还需要更多的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