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草原文化的变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草原文化的变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文化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这种进化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都必然遵循的发展规律,草原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发生的形态与结构的变化、载体与功能的转移及价值观念的更易,都表现为草原文化的变迁,并因此呈现出盛衰互见的发展曲线。

一、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层次性

草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草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物质层次即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中层是制度层次,例如人们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等;深层是社会意识的总和,例如人们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观和哲学、信仰等。草原文化的变迁就是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草原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中,其表层结构最不稳定,也最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一般由草原文化表层结构的变迁引起中层结构的变迁,然后再导致深层结构的变迁。例如,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逐渐代替了马、勒勒车、桦皮船、滑雪板等传统交通工具。而与之相关的马文化以及原有的车、船经验和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又如,随着生存环境剧烈而不断的变化,草原民族狩猎技术(围猎)、组织等绝大部分文化因子均已呈现明显的衰落或断档现象。再如,传统社会以阶级地位、等级制度、世袭家族来界定的社会角色日益被现代教育和培训制度、竞争机制所取代,表明自己社会身份和出生的世袭家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程度。草原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动摇,原有的社会结构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形成了以村屯为基础的社区。人们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原有的社会关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结构。此外,在血缘及地缘“呼日也”阶段,人们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法来规范。定居以后,习惯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的社会关系准则和国家法律取代习惯法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上,萨满教、佛教等是草原民族信仰的核心,人们寄托于神灵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生活安宁。随着现代科技及医疗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替代了萨满的权威,人们对萨满的幻想开始动摇。这是草原文化变迁的一般模式和层次性。

二、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因素

引起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因素,有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等。

谈草原民族文化变迁当然离不开中国这个大的社会背景。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草原民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进步。传统的游牧生产业已经深刻受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商业文明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使传统的草原文化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各种传播媒介的普及,外部社会发达的科学文化、优良的生活条件、发展机会的吸引及与异族通婚的日益普遍等等,都在继续动摇着传统社会、传统文化所遗留的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形态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取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它所带来的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也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冲击。

面对巨变的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草原民族丧失或放弃了游牧生活,改变了自己传统的经营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些是自觉的,有些不是自觉的,已经具有了农贸集市和小镇、社区居住的经历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已经没有了草场和大规模的畜群,生活和环境迫使他们逐渐接受和认同了农耕文化。

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使草原民族传统游牧经验和技术处于新的适应和选择当中,草原民族传统的“呼日也”、“阿伊勒”的游牧和轮牧的社会组织形式被新的旗、苏木、嘎查行政区划所取代,传统的春夏秋冬四季牧营地亦被定居畜牧所冲销,传统的分群放牧也被“草畜双承包”制所打破。

现代化的技术、效率、价值观和认知模式改变和作用着草原民族的意识和行为方式。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与国民一体化和社会整合相交融,从而日益摆脱自然发展和自生方式状态,处于改革激变的社会形态之中。现代化技术、工具和机器手段的日益更新和先进,通讯卫星、电视、电话、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通讯光缆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和晋级等,都对草原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异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文化交流的全面展开,使传统文化日益呈现断裂态势。此外,社会交往的对象和范围,改变民族内部和族际之间的人口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也是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

三、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具体形式

当代草原文化的变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取代,即比较完整地吸取和接受了某种异质文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新元素取代了先前存在的东西。但实际上是新的文化特质经若干世代逐渐地替代了旧的文化特质,而不是一下子由新的代替了旧的。例如马、蒙古包、服饰、饮食等;二是融合,即以原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对其他文化传统或文化因素的精神实质进行改造和吸纳(整合、涵化)。融合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文化接受的过程。融合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个文化系统可能自愿或被抛弃一些原有的特质,又由于传入新的特质而得到补偿。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产生许多变化之外,还有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本文化系统中的特质与外来的特质相结合,或者说新的文化特质加入原有的体系中。

四、当代草原文化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不同民族的文化变迁有着各自独特的轨迹,我们应当做到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考察当代草原文化变迁过程并给予某种指导。从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整体方向来讲,它是积极的和有利于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但由于文化变迁自身的复杂性,当代草原文化在其变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例如当代草原文化各个层次文化成分的变迁的不同步、社会成员对当代草原文化变迁接受过程的不同步、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不平衡性(中心区和边缘区)、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草原文化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都是当代草原文化变迁中急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当代草原文化变迁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和社会成员(民间)应该各司其职。政府应当给予政策引导,对传统文化价值给予足够重视,应当加大对当代草原文化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社会成员(民间)应该让保护、传承与开发草原文化成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一)草原文化本身具有的适应性、整合性及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异、发展的动态规律。我们应该遵循草原文化变迁、发展的自然规律,正确引导其变迁及发展。

(二)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有的民族因为固守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时间和潜能,迅速走向衰败,出现了现代化的困惑和传统文化的断裂;有的民族因为没有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被世界所淘汰。草原民族要敢于大胆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要把外来文化融汇于草原文化传统结构之中。

(三)传统文化已经日益失去生长环境和社会基础,保留民族风俗者已寥寥无几。我们要进行多层面的宣传,让保护、传承与开发草原文化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上,因社会阶层的不同、时代不同,草原民族内部成员持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期待和理解。一种是积极学习吸收适应现代化带来的一切,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人的盲目崇拜,而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妄自菲薄;一种是抵制、排斥现代化,表现出封闭消极、悲观的态度与心态;还有一种是或平和或随遇而安、麻木不仁。我们应当大胆吸收先进、有用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更丰富、更美好的草原文化。

(五)积极推进草原社会、文化转型,又要在此过程中将传统草原文化予以保留并加以弘扬。弘扬草原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做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有的将得以保存,有一部分会消失,还有的将被创新后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新的文化风景线。

(六)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功能体系,对其传统文化加以重新解释和选择,进行价值转换和现代化处理,融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开掘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在当代,草原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转换,一些传统价值观、生态观获得了现实存在的意义和功能。如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信用意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忠诚,对尊重大自然等思想理念被大量吸收。

此外,草原民族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美味佳肴都应该是草原地区促进旅游、交通、商贸、餐饮等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涵极其丰富、哲理性很强的谚语、诗歌、文学、戏曲等积极内容,这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将会做出更大贡献。草原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资源。也就是把草原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将文化资源全面推向市场,使传统文化成为该地区市场运行大环节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总之,当代草原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变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全社会对草原文化的正确评价和对传统的尊重、开发、接受程度以及草原民族自身能力,包括文化变迁状况以及本民族对外界变化的认识和文化自觉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