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飞阁悬空洞穴上的寺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飞阁悬空洞穴上的寺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佛教是福建境内最有影响的宗教。信徒多,寺庙多,规模大,香火鼎盛。据统计,境内现有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42座,位居全国前列。

许多寺庙,不仅规模宏伟、富丽堂皇,而且坐落之地环境清幽,是参祥拜佛的绝佳之地。有的寺庙,则藏匿于深山溶洞中,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如永泰的方广岩寺、泰宁的甘露寺、安溪的清水岩寺等。如今,多数寺庙建筑普遍经过仿古修葺,完整而不失岁月沧桑之美。

泰宁甘露寺

“甘露岩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位于80多米高的丹霞洞穴内,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呈T型头拱。古寺因洞内钟乳石滴泉水质甘洌得名。

泰宁甘露岩寺位于泰宁金湖西岸,长滩人形山西侧,是泰宁最负盛名的岩寺。岩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一口硕大无比的“钟”,右边那块像一面独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寺便在这钟鼓石之间,所以有这么个说法叫“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以此来形容其地理位置。钟鼓石前有三棵古松,叫“迎客松”,山门前石碑刻有宋代进士邹恕赞甘露岩诗:“兰若半空中,云山第几重;瀑流千丈练,鹤宿五株松;晓钟禅房黑,霜林木叶红;悬岩回首望,归思过前峰。”这首诗赞美了甘露岩寺的建筑特色和四周秋季景色。

甘露岩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岩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宽约有30多米,但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代的建筑师们将这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巧妙地采用一柱插地、层层叠架的办法在这里搭起了一组宾主分明、顾盼有致的楼阁群,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被称作“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屋顶无需用片瓦,全部建筑木质的,也不用铁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闻名中外。

1180年日本重建奈良东大佛殿时,就曾三度派名僧重源法师远渡重洋,驻足福建,借鉴泰宁甘露寺、福州华林寺的建筑工艺。重建后的奈良东大佛殿所大量采用的插拱,即取样于甘露岩的“T”头拱,在日本被誉称为“大佛样”。

传说以前这庙很小,供奉着送子观音,香火很旺。北宋时叶祖洽的母亲特地从城里赶来求子,并许愿道:“如果生了儿子,一定重修这座寺庙,岩有多大,庙盖多大”。后来果然得子,取名叶祖洽,还高中状元。为偿还母亲的夙愿,叶状元调集天下建筑高手来此建庙。然而,由于这里地势险峻,庙无法建成、一直盖不起来。皇帝派来的建筑师也发愁。有一天,一个名叫周斫头的建筑师看见一壮汉扛着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圆木,平稳地放在抬木头用的“Y”形铁叉之间,正在树荫下休息。他顿受启发,当众宣布:“明日开工,不得有误!”弄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叶家主事闻讯,忙问设计方案,周斫头便投其所好地说道:“府上状元姓叶,一木四横;这岩下窄上宽,呈倒过来的‘品’字,意为当朝一品官啊!就这样建”。叶家老少听了,无不欢喜,还提议把这柱叫“状元柱”或“如意柱”。所以,这庙的香火更旺了,人们来求子,还都爱抱一抱状元柱,便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安溪清水岩寺

清水岩景区现存清水岩寺,为阁楼式建筑,依山面壑,错落有致,结构严谨,外观呈“帝”字形,这种构筑,在全国寺庙中极为罕见。此外,岩寺坐落的山脉,状若雄狮,寺为“狮嘴”,中殿清水祖师座后便是天然巨石拱起的“狮喉”,殿下两阶为“狮唇”。

清水岩寺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岩寺坐落的位置刚好是蓬莱山右侧状如雄狮的狮头上,势如雄狮下山。觉路延伸为带,觉亭高擎为球,构成“金狮舞球”的地理大观。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寺重建、扩建、重修达二十多次,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颇为兴盛。

岩宇依山面筑,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分三层。第一层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迦楼;左右翼钟、鼓楼、檀、观音厅、芳名厅、僧舍等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迭回护,气势磅礴,巍为壮观,整个殿宇的外观犹如一个“帝”字,祖殿一共有99间,这种建筑结构在全国独一无二。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廿六年(1761)修建,一切遗迹均系元、明、清构筑。

岩宇四周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奇观异景点缀其间。殿后岩上有埋藏清水祖师骨灰的宋代“真空塔”,中殿后巨石下有一窍然深邃的岩洞“狮喉”,殿前出山门有裂竹、清珠帘、方鉴塘、石面盆、罗汉松、觉亭、石粟柜、浮雕“岩图”碑及护碑亭、枝枝向北树,最后珍贵的是“岩图”碑及护碑亭,枝枝向北树,三忠庙,瞰龙亭,清水山庄,龙宫等,每逢春夏两季,山门左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缝里会迸出如珍珠的水滴,阳光一照,美似五颜六色的珠帘垂挂,枝枝向北树是一株七个孩童展手相拉难于合抱的古樟树,因地势,气流和风向的关系,它的枝枝杈杈几乎向北伸展。传说南宋初,抗金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感动了这株樟树,故枝叶全向北伸长,以表示纪念。

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祖籍永春牯山。自幼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又称麻章上人,为北宋名僧。清水祖师一生为民祈雨、修桥造路、施医济药、种茶造林,造福百姓。随着大批安溪人向浙江东阳、闽北崇安和海外移民,祖师信仰亦誉满海内外。

历经千年发展,清水祖师文化包容了佛、儒、道等多元,涉及诸多艺术门类。清水祖师信俗逐渐流布于闽粤浙港澳台一带,向外分布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家,形成了一个逾亿人口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

2010年“清水祖师信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清水祖师文化信众上亿人,仅台湾就有1000多万人,世界分炉分庙数千座,其中在台湾就有近300多座。

依托海峡两岸同根的“血缘”和清水祖庙的“神缘”关系,在台湾有着一千万信众的清水祖师已然成为两岸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之一。

台北的万华清水祖师庙楹联更道出了闽台清水祖师信仰的源和流的密切关系,其一联是“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莱地,造蓬莱山”,另一联是“佛是祖师,我先人已称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

清水岩的碑刻,摩崖石刻,共有二十多方,涉及年代: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就书体而言,有篆、隶、楷、行,以楷的书体行为最多。其中宋代“岩图”碑最为珍贵。在清水岩的最高处还有四枝石筝,拔在南昌起,嶙峋俏丽。再从蓬菜鹤前桥起步,沿途还有半岭亭、护界宫、袈裟石、丹臼、石鸡、石狗等千姿百奇的奇岩怪石。真是天然景然美不胜收,游人至此恍如置于“蓬菜仙境”之中。

从南宁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经续建、重建、扩建、改建、重修达三十多次。但千百年来,清水岩的历次整修都是按照石碑上图纸进行,一直延续至今,着实是“一张图纸管千年”。

永泰方广岩寺

永泰方广岩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永泰县城东约20公里的葛岭山腰。据《闽都记》载,它开辟于五代,是一天然岩洞。

永泰山川多锦秀,建县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境内文物古迹遍布,新近名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方广岩寺,便是其中一处。

方广岩位于永泰县葛岭镇,为一个天然溶洞,宽广各10余米,高20余米,方广岩寺便巧妙地建在方广岩溶洞中,历经960多年风雨,香火不断。方岩广覆,又被称为一片瓦。一片之瓦遮盖,让方广岩寺的建筑物不用一瓦,而被称奇。关于方广岩寺的建造年月,坊间有多种版本,明代版《方广岩志》中记载:“宋庆历三年(1043年),邑人黄非熊在山下筑室读书。一天,一位猎人追逐羚羊到山顶上,发现此洞犹如仙境,便把这个发现告诉黄非熊。黄命人砍去荆棘,攀登洞中观赏。此后,便有人在穹顶建佛殿,游人渐多,遂成一方浏览胜地。”

早期的方广岩寺,仅筑台构佛阁三层,左右禅房、方丈室、香积厨,皆庇岩下。明清时期再建天泉阁、观音阁及仙君殿。明正嘉间,因寺田侵于豪右,僧徒他徙,台阁倾颓。直到万历五年(1577年),僧德远、真潮来修葺。真潮身荷畚插,乃复其旧。在这次重大修缮中,明万历年间的几位文学家、旅行家功不可没。

明旅行文学家徐《方广岩记》记载:“方广岩在永福县七都,石室宏敝,林壑胜绝。宋庆历间,邑人黄非熊搜得之,遂架阁其中,以奉浮屠。岁久,阁崩,屐迹罕至。万历丁亥(1587年),友人林熙工(林应起)、陈汝翔、陈伯孺同释真潮往游,感故址颓废,捐资募众,构天泉阁,供佛其中。”

明万历壬辰秋(1592年),林应宪(林熙吉)、林应起、徐、陈鸣鹤等人重游方广岩,游玩之余,在侧身门内的一处巨壁上,镌下“方广洞天”四个大字,傍记游者名字时间。同时都写了游方广岩寺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今天在方广岩寺还能看到元学士林泉生题寺联:“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明尚书林如楚题匾额:“天泉阁”。联与匾现还保留在方广岩寺内。左宗棠题写的篆体木刻牌匾“显密圆通”,乾隆年间永泰知县冯绍立题的“洞天第一”牌匾,还有民国时期教育家长乐人林素园等名人撰写的对联,给方广岩寺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景观。

作为一座藏匿于深山溶洞中的寺庙,方广岩寺是有幸的。1871年,英国著名旅行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沿闽江拍摄风土人情,闻方广岩寺胜景奇观,雇船溯大樟溪而上,船泊濑下(古代从福州到永泰方广岩,走水路,船都泊濑下,然后登岸),再用牛车把摄影器材运抵方广岩山脚下,再由八名民工抬上山。夜宿方广岩寺,次日为方广岩寺拍了四张照片,为方广岩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影像记录。

从汤姆森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寺的主殿两边有几扇高大精美的木雕插屏,今天空空如也,成敞开式大殿,悬挂的大钟也不是往昔的那口铜钟,换成了铁钟,已锈迹斑斑。好在寺的建筑物保留了原来的模样。从寺的梁柱上的文字看,现存的方广岩寺为清代建筑,一段入寺石阶,完整保留了宋代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