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化――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撑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化――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撑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贵州》:您认为信息化建设对贵州有什么重要意义?

朱华:一句话,信息化是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撑杆”。

最近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地球》。我在文章里面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是阿基米德的三大名言之一,后人一直在寻找“撬动地球”的这个“支点”和“杠杆”。而在当今社会,这个“支点”就是信息技术,这个“杠杆”就是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数码器材迅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傻瓜相机引伸出的“傻瓜化”理念,带动着家电产品一步步更新换代。手机更是“一夜之间”席卷全世界,从高贵身份的象征到普通百姓的随身之物不过十几年时间。据国际电信联盟(IUT)数据显示,2009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有46亿,预计2010年将突破50亿。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7.省略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全世界拥有近16亿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称,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已拥有3.84亿网民。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当下,我省制造业面临着产品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我省很多产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技术含量很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分红”的时候我们只能拿到很小的一份。在装备制造业中,那些生产装备的装备――高精密数控组合机床大多属于进口。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以信息化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让农民能够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途经:一是我们正在实施的城镇化建设;二是信息化建设。我曾到美国考察过那里的信息化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好处。在一个农场我看见,一家5口人管理着几千亩土地,他们靠什么?除了机械化设备和临时招短工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化。农场主通过计算机网络获知农场的天气预报、病虫害防御、市场行情等信息。就贵州来说,尽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是在网上就不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大家都是平等的。信息对称了,交易才能公平。

贵州要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一个台阶跨越到另一个台阶需要一个“撑杆”,而信息化就是这个“撑杆”。当然,有了“撑杆”还要看你发不发力,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当代贵州》: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抢抓机遇 突破重点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其中提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瓶颈’……始终坚持把以交通、水利、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省加快发展的最紧迫任务。”这个决定第一次将信息化建设摆在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提法寓意何在?

朱华:实际上,2008年林树森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省委、省政府首次下发相关决定,把信息化建设摆在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这个(信息化)领域的工作人员,我们感到十分高兴而且备受鼓舞。可以说,这是我省信息化意识的觉醒。

《当代贵州》:之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朱华:其实,在信息技术领域贵州是走在前面的。贵州大学1974年就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上个世纪60年代,三大军工基地迁至贵州,其中083基地所属的凯里南丰机械厂,当时就在生产晶体管计算机。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Ⅰ号――成功发射时使用的两台DJS121计算机,就是南丰机械厂生产的。可以说贵州是“醒得早、起得晚”。本来五点钟就醒了,有些问题很早就看到了,但是一直要在床上磨到10点钟才起床,不落后才怪呢。

现在贵州意识到了这一点,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被写进了政府文件。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代贵州》: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朱华:现在来讲,我省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局部上我们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整体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尖端设计欠缺、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信息化的投资量不足而且分散,需要整合并加大投入。从“十一五”开始,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全省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去年1000万的资金引导出相应的建设资金接近3个亿。我们希望引导资金能够再多些,将信息化建设的面铺开。

《当代贵州》:我省有没有一个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

朱华:规划是有的。从2006年开始,我们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制定了《2006―2020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二是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引导全省电子政务如何发展;三是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即将下发《贵州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三件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起推动作用的是《2006―2020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

另外,我们还即将出台《信息化条例》。从行政法规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而这也是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整合的一个方面。

《当代贵州》:从您上面的介绍来看,我省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似乎要快一些?

朱华:是的。到今年5月,全省90个厅局、9个市(州、地)、80多个县(市、区、特区)、1500多个乡镇都将接通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骨干网接通之后,全省政府部门将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部门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开展多方面的应用工作。

另外,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相对较快。2007年我省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省”。能够拿到这个试点,我们是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的。比如,2001年我们就开通了贵州农经网,目前已经产生了十几个亿的产值。一方面,贵州农经网遍布全省,几万个信息员不断地为农经网输送信息;另一方面,农经网又与省农科院等有关部门进行对接,把一些新的农业技术信息通过这个平台传递给农民;农民还可以通过农经网了解市场信息、销售农产品。

《当代贵州》:在电子政务骨干网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朱华: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按照省信息中心的预算,这个项目需要8000万元的投入,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建成。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换了一个思路,把骨干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交给运营商去做。我们提出建设和应用目标后,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中标的运营商出资把网络建好,我们再向运营商支付租金和购买服务。这样,只花了少量的资金,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就可以投入使用。

《当代贵州》:实际上这也是解决我省信息化建设资金瓶颈的一个思路吧?

朱华:是的。我认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把能盈利的部分让渡出去,吸纳社会资金来做。而对于那些赢利很少或不能赢利的公益性项目,政府应该主动承担。从总体上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公众和政府都是最大的“赢家”。我2001年提出“数字贵州”理念时,就遵照这个思路,提出如何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的问题。

《当代贵州》:刚才您谈到观念问题是关键,虽然现在我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该怎样将这个进步保持下去?

朱华:我认为应该从提升领导干部的观念入手。2005年省委组织部组织厅局级干部培训,我每期都去讲课,一共讲了11期,每期40多人,共培训了400多人。培训下来,得到了一些积极的反馈。现在国土厅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全国国土系统都是走在前面的;还有劳动保障厅,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得也相当好。

采访后记〉〉

采访快结束时,朱老师说:“我今年57岁了,再有几年就退休了。我是贵州人,我热爱这个地方。我在这个领域干了一辈子,有一些经验,但更有很多的教训。刚开始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在我心中有一幅宏伟的‘数字贵州’――贵州信息化蓝图。这么多年过去了,种种原因使得这个蓝图没有变成现实,尽管我一点一点地在缩小自己的目标,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真希望能够在我退休前看到贵州的信息化建设有所突破……”

而当我拿到那本16开、290页厚的《“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草案)》时,我能够明白朱老师及其同行们的期望有多强烈。而这份时间指向于2003年至2010年的规划,至今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