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增强听评课活动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增强听评课活动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它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听课、评课活动是校本教研中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无论是教研组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教师听课集中关注的是上课教师,缺少对学情的关注;听课教师无备而去,匆忙参与;听评课活动的主题大而空,甚至是无主题;改进策略止于纸上谈兵,缺少后续的行为跟进等,这些造成了听评课活动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来对校本教研中听评课活动进行提效呢?

一、 从听课走向对课堂的全面观察

传统意义上的听课,主要听教师讲课。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对师生的观察。

观察就是仔细地查看。查看什么?除了查看教师的行为举止,更要仔细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剂很好的课堂测试剂。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仔细地查看,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真正分析出哪些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行为,哪些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听课的教师匆忙上阵,不清楚上课内容、研讨主题,为听课而听课,迷失了思考的方向,缺少任务驱动。因此,我们需要在活动前期做好有序的策划。

1.找准研究的小主题

如何让听评课活动有明确的聚焦方向呢?在校本教研活动之前,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什么。要让听评课活动提效,找准研究主题很关键。研究的问题,一定是教师共同感兴趣的或亟待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例如,2010年12月13日浙江省小学语文“疑难问题培训”的活动主题是“语文作业与练习”。这是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如果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还是比较广的。我们可以根据各学校、各年段的实际情况,从而分解出许多值得研究的小主题,如“一年级学生写字的指导”、“学生造句练习的指导”、“随堂练笔的设计”等。事先找准研究主题,聚焦“小”问题,听评课活动中的讨论才可能逐步聚焦和深入。

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可能周周聚在一起研究。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听评课就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问题的认识,最好能够把一个“小主题”贯穿于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的校本教研听评课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改进教学行为。

2.加强主题内涵的学习

在找准听评课活动主题后,教研组成员首先需要梳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校(组)内进行共享,让教师的教学差异成为一种教学互补的良好资源。

(1)总结成功经验。让新教师首先提出在这方面的教学困惑,再由有经验的教师提供策略。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些可以达成共识的策略作为成功经验,在听评课活动中实践和推广。(2)梳理共同困惑。还有哪些教学困惑,成为我们校(组)内教师共同的困惑,这需要校(组)内教师进行梳理,形成小主题下面的小问题,从而使得后面的听评课活动更加有的放矢。(3)寻找新的教学行为。在总结、梳理的前提下,就需要借助“他山之石”。理论指导下,相关主题方面有哪些成功的课堂实践行为值得借鉴与尝试?让“他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产生新的教学行为,这是我们听评课活动的主旨。

3.明确各自的观察任务

在明确主题和内涵后,教研组内的成员就可以走进课堂观察。一堂课要呈现的信息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从教师方面来看,既可以观察记录教师整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观察教师是如何提问、追问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的,还可以观察教师的体态语言是否得体等。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看,既可以观察学生的问题回答,还可以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等。

为了能对课堂进行全面而又有侧重的观察,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观察任务落实到人,实现组内的互相合作。以“一年级学生写字教学的指导”这一主题为例,组内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分工:

有了明确的任务分工,校(组)内的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就明确了,各有侧重,既保证了课堂观察的全面性,又让每位听课教师对整堂课有所侧重,保证了研讨的深入与全面。另外,一定的任务驱动可以保证听课教师听课过程的专注与投入。

二、 从评课走向对问题的诊断

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在评课阶段,一般是执教者先讲教学反思,无非是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教学得失,然后听课教师开始“尽情赞扬”执教教师的“优点”,只是最后提出一两点值得改进或商榷的地方。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也就随意性很大,评价的语言也就不痛不痒。听课者对这堂课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诊断,评课时就很难有深入的见解。如何针对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的诊断呢?

1.反馈教学信息

每位听课者有自己的任务分工,反馈时,我们要对自己的听课记录进行整理。比如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我们就应该对问题的数量、问题的主次进行反馈。教师在某个教学板块提出了哪几个主要的教学问题?哪些是进行追问的问题?

2.诊断教学效果

有了现场的信息反馈,我们就把相关教师的教学信息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从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针对主题较为客观地分辨出教学行为的有效与低效。

3.预设新的教学行为

分辨教学行为的高下,只是寻找到了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及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只是我们听评课活动的开始,在此基础上,从关注学生获得的角度出发,进行新的教学行为预设。

三、 从点评走向改进后的课堂再实践

在传统听评课实践过程中,除了上课的教师有了比较多的亲身体验以外,校(组)内的专家也会给出具体的分析和建议,这也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比较关注的结果。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能否在与原有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是最终的听评课活动的真实效果。所以,仅有新的教学预设还不够,我们不能停留在“光说不练”的议论上。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结束后,必须要形成关于后续课堂教学改进的行为,后续的行为跟进——改进后的课堂再实践很重要。在问题诊断、教学行为重新预设的基础上,我们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就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定还会发现当教师的问题设计发生改进后,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地产生,于是又会诱发下一场的反馈、诊断与改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问题的反馈、探讨、改进、实践本身就是一个扎实的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有记录、有学习、有思考、有观点,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真正实现了改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听评课,教师成长的阶梯,只要提高自己的听评课水平,扎扎实实地听好每一节课,时间长了,就会量变到质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