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家iPhone古代皇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家iPhone古代皇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阚萱用iPhone手机记录下中国封建社会所建的皇陵遗址时,以一种个体的朦胧怀旧之感,再现古代皇陵那种早已遗失的庄重与神秘。

作为一个把图像创作当作一种个性化书写方式的艺术家,阚萱手下的镜头类似一个做笔记的工具,每一件录像作品都是一篇可视的日记。代表作品《垃圾》中,垃圾桶的桶口有两只手在不停地往外掏出破损的包装纸、发霉的水果、挤空的软管、购物收据等废品时,就会有个很小的声音不停地重复这些物件的名字,在这一瞬间,人们对出现的每一件物品的关注变成对物件本身及其名称的重新审视:它们在被重新投入垃圾桶、继而消失之前,阚萱使之得以片刻的还原。正是藉着这种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事物的关注,阚萱展示出一个艺术家真实而独特的、以爱为原始出发点的个体立场。

古代中国皇陵影像延续了阚萱这种以真实个体与爱为原始出发点的关注,只是关注的对象有别于已有创作的日常性,变成“皇陵”这一几乎贯穿整个历史发展的非日常性的存在。关于促成这种转变的契机,是有几分戏剧性的:之前阚萱对历史并不感兴趣,只是对那些丘陵状的、跟死亡有关的东西感兴趣;在她的想象中,那一定是历尽沧桑,长了那么多荒草,很悲伤,也很生活,周围还住着老百姓……然而,后来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使她想起读书时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一段记忆:“如果去陕西、河南,一定要去大谷子堆,里面有种”……于是就去拍了。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次盗掘和破坏,以及后代一些学者的错误判断和认定,加上文献资料和相关记载的缺乏,造成很多陵墓要么成为旅游景点,要么年久失修位于田间地头,要么埋没在野草丛中面目全非,不是非常容易寻找。在河北时,由于找不到要拍摄的皇帝的陵墓,她和同伴就向当地的农民询问,结果老农顺口而出“大谷子堆”。一开始,这么听一两次没什么,但整个拍摄过程下来,“大谷子堆”而不是“皇陵”成为农民给他们指路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那么日常,那么自然——面对眼前的历史、面对要寻找的皇陵、面对农民口中的大谷子堆,阚萱在其中发现了延续她日常视角创作的线索。

作为农民的日常用语,“大谷子堆”本来是用来形容丰收时堆积起来的、随处可见的农作物谷堆的,当被用来指代某某皇帝的陵墓时,这一语言上的移植意味着古老历史与当下现实的对接与融合:昔日象征皇权的陵墓,如今成为无人重视、无人维护的坟冢,仅被作为文字资料留存在浩繁的历史记载中,而农民才是真正了解这些坟墓的人。其实这种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随便一个老农都可以说出很多很多历史,这让阚萱感慨:原来对历史,自己不但是那么无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以前没有意识到,在环绕古代皇陵的乡村中,埋伏着深入理解当下中国的各种元素。

此时,阚萱对历史的触摸已经从最初的不感兴趣,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不但没有使她退缩,反而强化了她从内心出发的个人感受与日常视角:在拍李夫人的陵墓时,风特别大,站都站不住,但为了达到远景的效果,阚萱就每走四步拍一张,一点一点地贴着地皮走过去,“你自己愿意用这种方式来拍就说明你自己是多么愿意走近它,跟它很短暂地三四个小时站在一起,感受当时的风、阳光和各种自然的环境”。

在艺术实践层面,阚萱受到了美国艺术家艾迪·罗斯卡在《日落大道的每座建筑》中所创的观念、莫奈画中的谷堆以及阚萱自己早期作品的启发。所有照片都使用低保真滤镜拍摄,用苹果Hipstamatic程序,以一种个体的朦胧怀旧之感,再现古代皇陵那种早已遗失的庄重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