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无的全球化与虚无经济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无的全球化与虚无经济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美国学者乔治・里茨尔提出了“虚无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全球化与虚无是密切相关的,虚无在全世界的扩散即虚无的全球化。虚无的全球化对各个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同样是一柄双刃剑。虚无应当与全球化一样,成为经济学甚至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关键词】全球化 虚无经济学 虚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联系空前频繁。历史缓慢地向前爬行、各个国家可以孤立地存在、各个民族可以不相往来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全球经济失衡也在进一步加剧。全球化虽绝非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但全球化的逻辑是由经济领域展开的。事实上,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是由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各种文化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全球扩散所导致的、把全球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在一切方面联结在一起的新的历史进程。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全球化的诠释可谓仁智具见。乔治・里茨尔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著名教授和社会学家,长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著述颇丰,其中,《社会的麦当劳化》(1993年)、《表达美国:全球信用卡社会之评论》(1995年)、《彻底变革消费方式:让一个失去魅力的世界再现魅力》(1999年)和《虚无的全球化》(2004年)是4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论述全球化的著作。特别是《虚无的全球化》一书,通过创造性地引入“增长全球化”的概念,将全球化议题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语境之中。里茨尔运用“实在”和“虚无”这一对二元概念,将当今世界的主要冲突表达为:虚无的增长全球化同实在的全球本地化之间的对立。这部著作是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化的,而且是从以汉堡和薯条为“招牌菜”的麦当劳餐馆入手的,并由此引出了虚无经济学。虚无经济学虽然还未构成一个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但的确引人深思,值得我们探究。

全球化与虚无的关系

虚无,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使用的概念,诸如宗教学、哲学、数学、物理学、文学、中医学等,且内涵各不相同。里茨尔认为,“虚无”(nothing)一般是指由集中创立、控制且比较而言缺少有特色的实质性内容的一种社会形式。虚无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消费领域的特征,我们正见证着一个向虚无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的普遍历史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虚无是与实在(something)相对应的概念。而实在则被界定为一般是由本地创立、控制且比较而言富有独特的实质性内容的一种社会形式。在里茨尔看来,虚无并不一定是“坏的”,实在也并非必定是“好的”。

全球化与虚无是密切相关的,虚无在全世界的扩散即虚无的全球化。里茨尔研究的旨趣,在于消费领域内虚无的全球化,在于其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本身。因为,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消费显然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在人们能力所及的程度上,消费在欠发达国家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尽管它们更有可能是虚无商品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在消费越来越被虚无所主宰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也相应地被虚无商品所包围,而且向一个越来越高的程度发展。在这一分析的框架范围内,如果说购物中心是虚无的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本地的农贸市场就可以认为是实在的一个例子。在里茨尔的逻辑中,虚无涉及的内容很多,如虚无地点、虚无产品、虚无人和虚无服务。其中,虚无地点的影响尤为深远。虚无地点就是地点的对立面。虚无地点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可以将置身其中的人、物、服务磁化成虚无人、虚无产品和虚无服务。目前,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虚无地点(如购物中心)并与虚无产品(如Old Navy T恤衫)、虚无人(如汉堡王、麦当劳里的柜台服务员)、虚无服务(如自动提款机)打交道上。

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快餐店都符合“麦当劳化”的特征:可预测性、可计算性、可控制性和高效性,而且购物中心常常和快餐店相得益彰。它们不仅提供自动化的虚无服务,而且本身就是一个虚无地点。就同一家快餐连锁店而言,它们有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标准化的菜单、价格、店堂布置、工作人员着装和服务模式,当人们置身其中的时候,除非借助外部参照物,否则就不可能判断出所居何所。地点性、特殊性显然是快餐店一意消除的东西,它就是要让顾客只知道是在某某快餐店里,而不管其它。室内恒定的气温、工作人员四季如一的着装、几乎四季不变的菜单,也在消弭顾客的时间意识。快餐店犹如一个封闭的宇宙飞船。“购物天堂”的广告语,隐喻性地说明了购物中心的非地点性、非时间性,因为“天堂”既不在此岸,也超越了时间。购物中心一般不在建筑物的外部多加修饰,它的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空间的营造上,这表明了它在空间上的内向性:靠着几乎应有尽有的商品堆砌,它使自身成为独立自足的封闭空间――一个商品乌托邦。商品陈列分割了空间,使空间成为纯粹的容器而不具有其它意义,空间只是交换价值的媒介。触目皆是的商品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也因此使个体丧失了空间的距离感和想象力。只有眼前的商品是实在的,空间和时间都隐退了。

何为虚无经济学

里茨尔进一步阐述了虚无之物的经济意义。一般而言,在收入与虚无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颠倒关系,即有钱人有能力得到种种实在之物,收入低的人则大都局限在虚无之物的消费上,而低于一定收入水平的人甚至连归之于虚无之物的东西也消费不起。譬如,只有富人才有可能买得起昂贵的法国瓶装葡萄酒,收入低的人的消费大都局限在可口可乐、午餐便当上,而那些接近或低于贫困线的人甚至常常买不起麦当劳快餐店的一顿饭。但是,富人也会受价格低廉的虚无形式所吸引,甚至最富有的人也常常消费虚无之物。当然,虚无有时也并不局限于廉价的(虚无)地点、(虚无)产品、(虚无)人和(虚无)服务。虚无的某些形式,如高尔夫球场就是极其昂贵的,但它们仍然具有虚无的本质――相对空洞的形式。虚无之物的这些非常昂贵的消费,显然局限在经济阶梯的最上层。而如果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富裕和繁荣,才能负担得起虚无之物,如自动取款机、快餐连锁店、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等。也就是说,富裕与虚无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对而言,将那些由集中创立并控制的东西全球化更容易一些,相反,将那些由本地创立并控制的东西全球化则要困难得多;将大部分是空洞的形式的东西全球化同样远比将富有充实内容的东西全球化要容易得多。问题在于,自身富有实质内容的文化(而且文化一直如此)有时(或许取决于它们的内容的本质)会难以接受空洞的形式,例如购物中心。这种空洞正在威胁着不但是本地的内容,而且是已成为长期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内容。而更为复杂的问题是,被判定为虚无或实在的东西,从时间和地点的角度来讲都将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随着虚无的增长,全球化的形式在世界各地的扩散,导致实在的本地的形式以及全球地方化的形式逐渐受到威胁并被取而代之。我们需要牢记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学会因势利导,把本地的、民族的、传统的富有文化特色东西保护好、发展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虚无化的力量如此强大。从经济上说,能够被纳入虚无网络的地方和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福祉。但是,这也正好证明全球化与虚无势力的排斥性、压制性、否定性的力量:不在这个网络涵盖范围之内的区域或人,他们甚至仿佛不存在。以互联网为例,只有该网络的节点地区才会最大限度地享受效率,被它穿越的广大区域最多在旅行者的眼里留下短暂一瞥;能否利用互联网,也自然而然地把人分为了两类,这两类人也生活在两种时间中,前者的时间是“无时间性的时间”(timeless time),后者的时间则是“年代时间”(chronological time)。

里茨尔声称,他的分析植根于一个特定的时期(21世纪初)和特定的地点(发达世界,特别是美国),不可轻易地被推广到其他时间和地点。但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发展同样表明,当今世界、当今时代,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全球化的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一书中也认为,全球化不仅仅深刻影响民族国家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更重要的影响对象则是企业和个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互联网,它将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全球化的表现是技术民主化、资本民主化和信息民主化,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标志着这三种民主化的同时到来。全球化的主角是国家、“超级市场”和“超级个人”,三者之间的交叉碰撞是全球化进程的主旋律和平衡支点。全球化体系的核心是民族国家、“电子族”(“电子族”是由那些遍及全球、坐在计算机屏幕前炒股票、证券和现汇者们组成的)和“金色紧身衣”(“金色紧身衣”是当今全球化时期最流行的政治经济外套。一个国家承认并决定遵守自由市场的规则,就意味着穿上了“金色紧身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力。

由此而论,虚无应当与全球化一样,成为经济学甚至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