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立方17位国际艺术家联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立方17位国际艺术家联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展览“OPEN CUBE”覆盖了白立方画廊位于伦敦上流社区梅菲尔(Mayfair)的梅森苑(Mason's Yard)空间。此次联展邀请来自圣保罗的独立策展人阿德里亚诺·裴多沙(Adriano Pedrosa)进行策展,他曾经于2011年与简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合作策划第12届伊斯坦布尔国际双年展。“OPEN CUBE”联展项目于2013年1月开始公开征集作品,3月份就收到超过2,900份申请。 策展人在走访选中的38位艺术家后,最终敲定17位艺术家参展。他们生于1971年-1989年间,来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巴西、荷兰、葡萄牙、爱尔兰、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

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自身以及展览主题“OPEN CUBE”的概念是策展人阿德里亚诺·裴多沙选择首先交给观众阅读的。20年前,画廊主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非常规的选择“WHITE CUBE”作为空间的名字,此名字出自于1976 年爱尔兰艺术家布莱恩·欧道蒂(Brian O'Doherty)在《艺术论坛》杂志上发表了的著名文章《在白色立方体内: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画廊空间是颇具争议的体系,它是经济、社会背景以及美学之间复杂且微妙关系的一种体现。通过开放整个策展的选择过程以及与不熟知的艺术家会面,裴多沙直面自己之前对画廊体系的认知:画廊的操作模式看似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其举办的展览是内在的实践。

作为一个商业艺术机构,“价值”以及“货币”永远都是核心词汇。这个意象不难从一楼展厅的作品中看出。左侧墙面上娜达·沛儿雅(Nada Prlja)的《Peace Wall》并没有提及柏林墙历史的初衷,意在显露城市丛林中那些“可见”的分区,无声的抗议着经济特权下个体存在的不平等及悬殊的社会地位。相反方向的墙面上是一组技术含量颇高的摄影作品《The Fundamental Units(Euro)》,每一件尺寸为120X120cm的作品都是经过了4,000次独立的曝光和处理。这些硬币是各个国家在面临货币危机时,改造或废除掉的。艺术家马丁·约翰·卡拉南(Martin John Callanan)用镜头捕捉到“不值钱硬币”的经济格局,形成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展厅中央的古典圆柱作品是阿德里亚诺·阿马拉尔(Adriano Amaral)的作品《Untitled (column)》,建筑材料的碎屑寓意了经济和文化衰减。

楼下空间中首先会看到《Dialogue on Tides》,努诺·迪雷蒂尼奥(Nuno Direitinho)用放光镜轻松的让你产生了俏皮的错觉。 凯特琳·亚德利(Caitlin Yardley)的两件作品《Black Refract(quilt)》与《Peripheral Orbit(b)》成90度角垂直地位于展厅中,淳朴的阿米什拼布,质地细腻的山羊板皮,钢性的金属框架,这种材料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精彩。角落里Nicky Teegan的《Void》是由VHS 录像带梭织在一个圆形的钢化环上,创建了一个典型的几何图像—圆。已被淘汰的材料以一种新的形式和概念重新出现,这种“熟悉的陌生”让人印象深刻。几件架上作品以及Rodrigo Garcia Dutra的《Tabom》,Frank Ammerlaan的《Day’s End》等装置作品,多为有悖于传统的现代主义抽象的语言。虽然也有“形式主义”在其中,但是不同的几何建构,结合物质切割这种伪原始行为,使得整个展厅呈现了日常的抽象。这也迎合了不同层次观者的口味,既可以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线索进行思考,也可以进行一场简单的视觉体验。

本次展览是否具有国际性,是对策展人的质疑。但是展览“OPEN CUBE”颠覆了白立方展出作品多为数千磅高价之作的准则,显得颇为新颖。而策展人裴多沙抛出的文化身份的有效性问题以及试图打破画廊空间看似封闭系统的举措,也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