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和中国经济的艰难调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和中国经济的艰难调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只有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世界经济才能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低谷,中国经济才能完成转型。

2012年,全球经济再次陷入低迷,这种低迷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2010和2011年,全球经济有了短暂的恢复,但只是世界各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用大量资源,使用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起来的虚假繁荣。当刺激政策的效应过去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如故。

只有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世界经济才能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低谷,中国经济才能完成转型。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表现为美国家庭过度借债、过度消费,欧洲政府过度赤字,中国居民过度储蓄和政府、企业过度投资。

为了看清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次金融危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美国: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制造泡沫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家庭过度借债和过度消费达到了顶峰,美国人平均家庭储蓄率已经接近于零。

与此同时,美联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大量发放信贷。2008年前后,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一度把基准利率降到了史无前例的1%左右,此后甚至进一步降为零。

在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大量放贷,贷款以次级按揭的形式,进入房地产部门。同时,华尔街又做了很多金融创新。一时间,美国市场上流动性严重过剩。

超发的货币超过了实体经济需要,在房地产市场制造了美国战后最大的泡沫。这个资产泡沫再由华尔街以金融衍生品的方式,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扩散到了全球。

真正的危机始于2008年10月雷曼兄弟破产,此后金融海啸排山倒海般冲击着美国及整个发达世界的金融体系。

而现在欧洲的债务危机也是结构性失衡的表现。欧洲各国一直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政府开支超过了财政收入,债务不断积累。危机前,希腊政府的赤字甚至占GDP的14%,本就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3%。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为了救助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又一次天量发债,并最终把财政压垮。

中国:过度投资造就产能过剩大国

中国和美国正好相反,问题在于居民过度储蓄和政府、企业过度投资。

金融危机前,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只有2%~3%,而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是30%左右。大量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又将其放贷给企业用于投资,造就了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十几年依赖投资,投资增长率达20%甚至以上的景象。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远远落后于投资的增长,购买力落后于生产能力。但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出口高速增长,过剩的产能都销到了海外,这一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也由此被延长了生命。

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的需求萎缩,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也随之水落石出。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是简单的外汇需求暂时疲软,而是对长期以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的挑战,这不是咬紧牙关熬个一两年就能过去的,需要进行彻底的结构性变革。

而结构的调整、模式的转换,不是一项政策能够实现的,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至今并未成功,就是因为市场压力还不够大。

美欧经济复苏的快慢取决于债务清理速度,中国经济转型则需要增加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

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转型均取决于经济失衡的调整。不改变这种失衡,可持续的复苏就没有希望。

清理债务是美欧经济复苏的前提

美欧经济的复苏,前提是将过去积累下来的过多债务进行清理。这个过程,即去杠杆化。

现在美国和欧洲都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目前,美国的家庭债务正在下降,储蓄率也上升到了5%,接近历史平均水平。再加上政府有比较稳定的财政收入,去杠杆化进展较快,因此美国经济也会首先缓慢复苏。

欧洲的去杠杆化过程比较痛苦,因为债务在政府身上,市场力量难以发挥作用,而民众又不愿意接受会损害自身利益的“治疗方案”,所以其削减债务进展非常缓慢。

现在,要看欧洲经济什么时候能复苏,只需要先看它的债务削减能不能取得进展,这是经济复苏的前提。

中国要让居民“敢花钱”

美国和欧洲是中国三大贸易伙伴中的两个,这两大贸易伙伴经济低迷,必然导致中国出口锐减,中国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现在,中国经济增长能依靠的,只能是消费。数据显示,中国的个人消费占GDP的30%,投资占50%,美国的个人消费占GDP的70%,投资占20%,中国消费拉动GDP增长的潜力巨大。

中国应该如何刺激消费?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人之所以敢花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不需担心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花费。

这种转型不是一个号召就能实现的,而要切实去做许多结构性的改革。比如减税,将更多财政收入投入社会保障体系等。

目前,中国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这些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大幅超过了GDP的增长,这对中国经济的转型非常不利。

货币政策难以影响复苏进程

在解决世界和中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不少研究人员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货币政策上。实际上,货币政策对改善全球经济的帮助很微弱。

美联储现在虽然在继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投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数据显示,美联储投放货币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在零附近波动。不放贷的原因就是美国的企业和家庭还没有清理完此前的债务,商业银行不敢继续放贷。所以,无论美联储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这些钱都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进入实体经济。

在中国,我们曾经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是投放“四万亿”,结果却加速了产能过剩,使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现在,中国的钢铁、化工十几个行业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甚至连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过剩了。

摆在中国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消除过剩的产能,而不是一些人呼唤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中国实体经济的问题并非企业缺乏资金,而是缺乏投资机会,即使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企业拿到了银行的贷款,也找不到投资渠道。而与之相对,只要货币政策放松,通胀马上就会到来。

城镇化和服务业将支撑中国经济继续中速增长10年

那么,是不是应该就此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持悲观态度?绝非如此。因为中国国内的需求足够支撑中国经济以中等速度持续增长10年。

这些需求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城镇化,二是服务业。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城镇化率是50%,但真正的城镇化率是35%左右。因为在统计中,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都算作了城镇人口。但1亿多农民工并非城镇的一部分,他们的消费不在城镇,甚至储蓄也不在城镇。

35%的城镇化率,还不到日本和韩国的一半。随着更多的人进城,中国还要盖更多房子,开更多商店,建更多医院、学校,需要更多水电气等配套服务设施,这些都是拉动GDP增长的力量。

目前的问题是,僵化的经济体制,使得这些潜力不能转化为真实的购买力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这些体制的问题包括造成高房价的土地制度、财税政策以及具有歧视意义的户籍制度等。

地价不降低,城镇化就难以提高。所以土地制度改革、财税改革不能再拖了。

当然,政府肯定不愿意照方抓药,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奶酪被人动了。所以,中国的问题在于,医生知道药方,但是不愿意给病人开药。

服务业方面,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收入不到40%,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由此看来,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比如金融服务,全国有80%的中小企业还未接受金融服务,而绝大多数的农民也没有金融服务,这都是未来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