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开发性金融发展定位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开发性金融发展定位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金融更应该承担引导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与进程的特殊作用。因此,促使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无论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金融自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过程中,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开发性金融主体的确立,以及各开发性金融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等,是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16-03

一、理论视角下的开发性金融

经济与金融关系的理论范畴是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开发性金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与金融关系。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开发性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开发性金融机构(主体)之间利益与矛盾的协调等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认识。

(一)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是指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需求跟进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作用。该理论可以简单总结为:经济增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金融发展。需求跟进型的金融深化发展模式是长期以来金融发展的主流理论。该理论突出经济对金融发展的决定作用,金融发展在本质上具有消极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金融的供给会随经济需求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即金融的供给反应具有高度弹性的假设前提之上。事实上,在真实经济中,金融服务对金融需求的供给不可能自动地、灵活地反应。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因为金融制度的限制、利率的控制以及市场机制的缺陷等因素阻碍金融的发展,使金融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缺乏有效金融服务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过程[1]。

(二)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引导经济理论

现代金融的发展可以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引导经济理论是指金融机构的创建,金融资产、负债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超前于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即通过金融的超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过程,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金融自身的深化和发展。显然,与需求跟进型的经济金融深化发展模式相比,供给导向型的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发展的主导性,通过现代金融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以及对经济的渗透,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具有两个功能:一是转移资源的功能。通过金融的导向将资源从传统的或不具有增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单位或部门转移到现代新兴行业,加速产业的升级和换代,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二是孵化企业的功能。金融导向能为创业者提供投资机会和创造投资条件,促进企业的发展。供给导向型的金融经济发展模式强调金融对经济的引导作用,世界各地出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就属于典型的供给导向型模式。

(三)开发性金融的理论思考

从经济与金融关系的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和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引导经济理论不难看出,需求跟进型的经济金融理论是一种传统而成熟的金融理论;而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引导经济理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开发性金融理论。因为它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从属地位,创新了金融服务的方式,特别是它旨在引导和改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加速推进经济金融化进程。从这个角度讲,开发性金融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是金融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同时,应该从理论上认识到:

1.开发性金融理论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开发性金融模式并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它只是为新兴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金融方式(手段)。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落后,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金融配置资源能力弱小,金融行业自身对经济的依赖性很强,开发性金融的运用缺乏坚实的基础。而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开发性金融运用的条件才相对具备。

2.开发性金融理论的运用是阶段性的。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更容易发挥作用。即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或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阶段;三是社会发展目标转向阶段,即由专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目标转向。

3.开发性金融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与传统金融理论是兼容并包相互促进的。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经济决定金融和金融开发经济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更可能是两种金融发展模式的相互作用:在新兴的现代经济活动萌芽或处于成长的初期,供给导向型模式可以为其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催化和加速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旦这些产业或部门发展起来以后,供给导向型模式的作用就将大大减弱,转而由需求导向型占据主导作用。这两种经济金融发展模式的主导替出现,更多地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开发性金融实践及困惑

根据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假设和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已经具备开发性金融产生的条件和作用的基础,而且,国家加速推进宏观和区域经济开发的进程(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中部经济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等目标的实施,都属于开发性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同时,传统金融理论对新时期所实施的新的发展目标难以提供支撑。因此,我国金融在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推进开发性金融的发展问题。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尝试开发性金融实践的探索,代表性的是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开发性金融在实践探索中遇到许多困惑,主要是由于开发性金融功能定位的模糊所致。

(一)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变是我国开发性金融发展的积极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配合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促进市场性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先后由国家注资建立起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经过10年左右,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完成,中国的金融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策性金融作用的范围和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政策性金融的效率不断下降。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形势较之政策性银行成立初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觉地拓展原有经营领域和范围,逐渐向开发性金融转变。国家进出口银行2005年批准的各类贷款和发放的贷款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71%,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连续7年实现了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比率“双下降”;而农发行全年累放贷款2600多亿元,净增800多亿元,一举扭转了持续多年的业务萎缩局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2006年2月初,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粮油种子贷款业务,这属于商业性贷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扩张速度更为迅猛,从l998年的5l31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14095亿元,而且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领域已逐渐由原来的以基础设施融资为主向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领域扩展。2005年11月,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是目前的一个主流趋势。央行人士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政策性银行转型为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的时机都已成熟[2]。

(二)开发性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

1.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由于在开发性金融发展的初期,主要从事的是经济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性业务,开发性金融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或受政府信用支撑的国家金融机构,但是,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必须依托市场、开拓市场,但不能破坏市场的游戏规则。国家开发银行就曾公开表示要将自己建成“有政府信用的市场银行,以市场实现政府目标的政府银行”[2]。但是在实践中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往往难以有效协调。政府不介入,商业性金融机构就无力或不愿从事风险性的开发金融业务;政府或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过度渗透,又会因在投融资市场上的“挤兑”效应,引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反对。此外,仅仅依靠政府或政策性银行,也难以真正启动开发性金融。例如,在没有依托市场背景下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充实一直悬而未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500亿元人民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为200亿元人民币,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为33.8亿元人民币。由于政策性银行仅仅依靠政府注入资本金,拒绝外来市场资本,由此导致政策性银行难以得到迅速拓展。

2.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矛盾。我国现行的开发性金融是从政策性金融拓展、]变而来,政策性金融在成立初期承担更多的是财政性投融资任务,是政府实现财政性金融职能的工具。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开始出现模糊,不仅政策性银行之间从事的业务开始互有交叉,而且政策性银行也逐渐涉足商业性银行业务,此举引发了商业银行的反对和非议。一些商业银行认为,政策性银行利用政策优势和资金的低成本优势,与商业银行进行恶性竞争。此外,不但政策性银行的开发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有冲突,而且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因业务的扩展也存在业务的相互交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在的经营摩擦。

三、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及发展思考

(一)开发性金融的特征――综合性

综合性是开发性金融的主要特征。所谓综合性是指开发性金融既具有政策性,又具有商业性和市场性等特征。政策性指开发性金融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缺陷,为了宏观和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代表国家和政府进行的金融资源开发与服务,国家为其提供信用支撑,并享受一系列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难以获取的政策倾斜。政策性金融活动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具有补偿型属性;商业性特征是指开发性金融又具有普通金融活动的一般特征,它区别于财政性金融,具有预算约束,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和风险分析,内在具有扩充资本,增加盈利的要求,具有典型的盈利型属性;市场性特征应该是开发性金融的主要特征。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市场,开发性金融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推动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体现国家的重大投资意愿和宏观目标。正如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指出,开发性金融主要是以融资推动等形式参与市场建设,是从社会建设入手来取得经济建设成效的,这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组织形式及其过程的独特内涵[3]。因此,开发性金融同时具有财政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综合性特征。

(二)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开拓性

传统金融发展主要定位于现有领域金融供给效率的提高,而开发性金融发展应该定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因此,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应定位于开拓性。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任何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中进行的。经济发展环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括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制度创新、市场建设等范畴。经济发展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初设成本,传统的以追逐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提供这类金融支持,政府的财力也十分有限。而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滞后,将极大约束全社会生产边界,对经济增长和扩张形成极大的约束作用。

2.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全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二者具有一致性,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别是资源配置受到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在商业性金融主导的金融体制下,金融资源和服务更多地会满足于追逐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社会发展目标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局面长期持续,将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滞后的矛盾。落后的社会发展事业(例如,教育落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区域发展失衡等矛盾)反过来又会弱化经济发展基础,牺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资源与条件,激化社会矛盾,从而限制经济的进一步扩张,社会步入低速发展甚至是衰退期。

3.经济发展潜力的拓展。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拓展经济发展领域,是开发性金融开拓性的主要表现。传统金融着力在现有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但很难有效拓展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潜力的拓展尤为重要。开发性金融主要通过:一是资源开发。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特别是注重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引导;二是市场的拓展。既包括市场的外延,也包括市场的内涵。拓展市场的外延,主要指延伸市场领域,做大市场空间。例如,通过金融支持和服务,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拓展市场的内涵是指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创新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三是促进技术创新。创新是增强活力和竞争能力,开拓新的经济发展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开发性金融应通过金融资源的配置,鼓励扶持技术创新,将资金投入到那些有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和领域中,或通过新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开发性金融的主体――多元性

从开发性金融的特征和定位可以看出,开发性金融强调基础性建设和发展平台的搭建,同时注重“开发”、“拓展”、“创新”,由此导致开发性金融的投入和服务一般具有投资大、投资期长、投资风险高、智力支撑要求高的特点。中国经济处于快速转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上升时期,开发性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我国的传统金融业难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如何促进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谁是开发性金融的主体,各开发性金融主体之间如何协调等,这是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政策性银行在开发性金融中起着主导作用。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在特定时期为促进金融体制改革而组建的。从目前来看,它已经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如果将其业务的发展继续限制在原有的狭小领域内,将导致其发展不断萎缩,融资效率下降,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政策性银行从自身的发展出发,有积极扩张经营领域的内在要求。同时,政策性银行由于是国家注资,享受国家信用支持和优惠政策,具备较好的承受风险和拓展能力,具备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功能的有利条件。因此,政策性银行符合开发性金融的综合性特征的要求。加快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的转变,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开发性金融中的主导作用,是加快我国开发性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

2.商业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策性金融相比,商业性金融最大的特征在于追逐赢利目标。政策性银行在开发性金融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并不意味着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不能参与开发性金融活动。恰恰相反,商业银行是开发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经济和金融资源的开发,没有商业性机构的积极参与都是很难真正取得成效的。只不过和财政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比,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开发性金融活动中开发的重点和参与的方式有差异。事实上,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时期,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也具有强烈的开发需求。商业银行开发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客户开发,主要是开发客户资源,重点在开发潜在客户,培育优质客户,拓展客户市场;二是市场开发,包括金融市场和各种要素市场,降低信贷风险;三是金融产品开发,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为提竞争能力,必须加大具有兼备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水平的投资与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

3.财政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重要支撑。开发性金融在投融资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导向性投融资的特点,特别是对市场投融资失灵的矫正和弥补,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属于政府投融资的领域。因此,政府的财政性开发金融应该为开发性金融提供重要支撑。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国家信用的开发、特殊的投融资政策的制定等。

(四)开发性金融的机制――创新性

从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看,开发性金融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开发性金融作为政府财政的延伸,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也是机构拉动阶段,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推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第三阶段是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阶段,随着市场的充分发育,各类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信用与金融运行分离,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框架,开发性金融也就完成基础制度建设的任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目前,政策性金融已走过初级阶段,正处于制度建设阶段。为弥补市场缺陷,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开发性金融在实践中必须具有创新性的运营机制,进而形成开发性金融活动与市场建设、机制转变、体制改革之间的良性循环。

基于目前我国的现行金融格局,应在加快政策性银行向综合性开发银行转变的同时,建立有效的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导的诱导型开发金融机制,即政策性银行和财政性金融在国家信用的支撑下充当开发性金融的主力军,沿着市场路径,吸引、诱导社会资金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创造性的发挥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引导经济发展功能。其实质也就是在政府信用支撑、组织协调下的一种制度创新。

(五)开发性金融的功能――导向性

开发性金融是在为了解决“物质”和“制度”两大经济发展约束瓶颈,完善市场投融资体制,推进经济金融化进程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具有特殊的战略导向功能。开发性金融凭借其特殊优势,运用组织增信手段,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可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金进入投资领域产生引导与示范作用。进而通过不同类型融资的引领整合,形成“合力”效应。由于开发性金融获得政府众多的政策倾斜,为防止在新市场领域开发引导后,出现与商业性金融形成的不公平竞争,开发性金融不但要建立创新进入机制,还要有退出机制和转移机制。按照选择市场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选择市场出口三个环节,推动市场发育和制度建设。

开发性金融具有的政策性和财政性金融属性,决定其必然要承担巨大的改革、社会转型成本和获得政府的大量优惠政策,形成在现有金融格局中不对等的市场地位。它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就是为市场其他金融机构起导向和示范作用,构建市场平台,分散商业性金融风险,增强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参与市场的运作。这就要求开发性金融在完成任务后,要以适当的时机和方式退出市场。开发性金融领域具有“现金流不均匀,收益不稳定,损益性不平衡”的特点,因此要求资金具有流动性。流动性机制主要是退出机制和转移机制。应当根据市场开发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将资金全部或部分退出,转移给其他投资者或再投入其他领域,保证开发性、导向示范的可持续发挥。

参考文献:

[1]谢家智.金融:羽化的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2004,(1).

[2]王擎.定位,政策性银行头上的紧箍咒[N].中华工商时报,2006- 01-16.

[3]陈元.以市场建设推动社会建设[J].开发性金融研究,2005年 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