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记叙文中的用“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记叙文中的用“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叙文是最常用的一种文体,也是学生在写作练习和各类考试中经常运用的文体,但就是这一经常被运用的文体学生在具体运用中常出现一些问题,致使写作不尽如人意,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巧妙的用“曲”意识,具体来讲就是对文章的结构意识不强,没有足够的表现技巧,致使文章平铺直叙,被人们讥讽为“流水账”。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的写作更应如此,好的结构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从而达到让读者欲罢不能的效果。

旦凡优秀的作品都是在结构上下过一番工夫的。如,鲁迅先生的《祝福》用的是倒叙结构。倒叙是把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惊奇之感,然后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历的结构形式。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绵绵情思。再详细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插叙是在任务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文路中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插叙的作用,首先是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此外,这种中断或停动,也适应读者的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鲁迅在《故乡》中插入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形成了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社会现实。

即便是顺序结构,也可以因为表现手法运用的出色而使文章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文章叙述了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等待,并通过他们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不同对比,揭示出了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这就是运用了对比法。对比就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的一种表现手法。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等典型的市侩性格,跃然纸上。读者通过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可以看到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面目。

无疑,在记叙文中善于巧妙地用“曲”,会使文章不同凡响。因此,熟练掌握记叙文写作中的一些用“曲”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1.夸张法。夸张法就是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予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用的是夸张法,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讥讽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欧亨利的著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苏比的入狱看似夸张,却现实,从而揭示出生活本身的逻辑和社会现实。

2.抑扬法。抑扬法就是先表扬后批判或先批判后表扬。这种手法往往使文章曲折有致。《红楼梦》中写林黛玉听舅妈说有一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先入为主的看法就是“这个宝玉不知是怎么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等宝玉一出场却是一个年轻漂亮的英俊公子,之后更成了情投意合的知音。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包括文中批宝玉“极确”的那两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都是表面在贬,实质是在褒。这一切都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3.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在文中先造成人物之间的误会,使矛盾冲突趋于尖锐,然后巧妙地消除误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主题的目的的结构方法。此方法的好处在于借助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便于表现人物性格或中心。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产物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前后七写“助人为乐”,显示了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其间悬念迭起,巧设误会,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4.巧合法。巧合法就是作者巧妙地使用相关情节和人物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相遇,从而使整个情节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结构手法。无巧不成书,纵观许多优秀作品,“巧”的运用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水浒传》中林冲刺配沧州掌管草料场一节,作者就充分运用了凑巧的手法: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陆虞侯等恰巧在李小二的店内密谋,老军给林冲留下了酒葫芦,林冲沽酒巧经山神庙……若无这一系列巧合,那么逼上梁山就不会如此精彩。《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本不是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而是经过作者层层蓄势,层层蓄势终究是借助一个“巧”字:“可巧儿”与父亲撞了个满怀,巧遇忠顺王府来要琪官(方欲说话),巧遇贾环(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宝钏儿之死系宝玉未遂),几件事情经作者巧妙安排后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促成了惊动整个贾府的大事件。

5.欲擒故纵法。欲擒故纵法就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故事情节上先示弱或退让,最后取得成功,从而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表现手法。《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段的主旨是突出林冲取胜,表现他的武艺高强和谦逊大度,但作者不急于一下子揭示出来,而是先写林冲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不理,一纵:洪教头说林冲的假冒教头,诱讨酒食,林冲不做声;二纵:洪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说不敢;三纵:洪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退避;四纵:接着开枷,拿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五纵:最后,林冲一棒打翻洪教头,终于一“擒”。这样“欲擒故纵”,设置波澜,扣人心弦,文章就显示出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美致。因此,“纵”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结局。

在一篇作品中,为“曲”之法并不是单独而孤立的运用,有时交互错杂,更使文章异彩纷呈。若能仔细揣摩,熟练掌握并大胆尝试,则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当然,结构、手法的运用一定要自然、合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这样才能发挥结构和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