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淡观风云探乾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淡观风云探乾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徐士进 教授、博导。现任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主任;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副主任;江苏省地质协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做学生,就把知识学好;下乡插队,就把田种好;当老师,就把课上好;承担课题,就要做出一个好的结果。当人生的风雨在别人眼里只是一种痛苦与怨忿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徐士进却在淡泊与平和中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段航程。

2007年,第三届全国教学名师的荣誉不期而至,徐士进这位国家级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仍像往常一样奔忙于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各项事务之中,就连此次采访也由于电话、来访而不得不多次中断。

教学上的勇者

“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徐士进对教师职业的思考始于他留校任教的那一刻。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去读书、去思考,是徐士进在三尺讲台上的不懈追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大多数地质专业的授课教材内容陈旧,所有插图都是黑白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关注国外动态的徐士进发现国外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图幅设计巧妙,印刷制作精美,深感有义务为中国的地质学入门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编写一部高水平的教材。

1999年,凝聚了徐士进无数心血的《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科院院士殷鸿福、李吉钧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多媒体电子教材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并推荐“作为各类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这套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电子教材更被评价为“21世纪第一部电子教材”,先后荣获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特等奖,目前已被100余所高等院校使用。徐士进教授领导的教学团队也由于“地球科学课程创新建设”而获得2001年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荣誉。

学术上的仁者

无论是在国家级大项目的组织中,还是在带领课题组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徐士进都以正直宽容、淡泊名利的仁者风范,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项目建设的征途中开辟出一条风景摇曳的康庄大道。

在《地球科学概论》出版之后,徐士进在地球科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之路上收获连连:2001年,徐士进主持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项目列入教育部“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为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士进良好的学科背景、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对博物馆学独到而创新的见解,让他出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专家组组长,并先后主持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和二期工程项目。

作为一个投资2千多万、近30所全国知名高校共同参与的大项目,参与专家之多、意见之众、水平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能协同众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专家们如期高质地完成这项系统工程,徐士进指挥“战役”的惟一秘诀就是:“一切以项目出发,以诚相见,尊重大家,我为人人”,正是以这种大公无私、宽容平等的人格魅力,徐士进将校内外专家凝聚在一起,以系列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生活中的智者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工作中,徐士进的博闻强记、引经据典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喜爱阅读是他在几十年的沉淀中升华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一习惯也是他对当今广大青年师生的殷切呼唤。

徐士进读书的习惯来源于良好而严格的家教。他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家中藏书丰富,且多是唐诗宋词、历史故事等文史书籍,严格的家训加之宽松的教育,让小小年纪的他就在“开卷有益”的阅读中自由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当年,16岁的徐士进是插队知识青年中年纪最小的一位。由于个子不高,他被分配去看管山林。他每天早上带书上山,天黑再下来,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后来,徐士进每天像农民一样地出工,但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被他用来读书。就这样,读书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以及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徐士进现在头衔多、任务重、压力大。2008年,新学期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地球科学概论》又开课了,他要备课;每周一次的研究组讨论会他要参加,还要提出指导意见;研究生的课即将开始,教育部、科技部、学校、系里必不可少的科研社会活动在等着他……千头万绪的工作占去了徐士进几乎一半的时间,但他每天仍要留出至少两个小时看书。对徐士进而言,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工作和兴趣爱好相吻合,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徐士进告诉记者他此时的最大心愿――撰写一部《地球科学概论》新教材,在新教材里,他将对以前不够完美的文字作进一步润色,对以前没有涉及的海洋、大气、全球变化等全局问题加以补充。他要重新挑战自己,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同时关注地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他希望自己的这本新教材能让内行看了觉得有深度,外行看了觉得有兴趣、有启发。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再次让徐士进的智慧之舟有了新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