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土高原濒危珍稀植物现状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土高原濒危珍稀植物现状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在概述榆林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榆林稀濒危植物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资源保护; 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 Q9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26-02

植物种植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保护植物种植资源已引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重视。据统计,本世纪以来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平均每年至少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到八十年代,物种消失增加到每小时一个,而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而且物种一旦消失,就不能恢复,人类将永远失去其利用的可能性。1988年9月在中国南京召开的“国际植物园学会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各国代表向全世界疾呼:“保护植物,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国政府对植物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特别重视,于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388种,199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多达640种,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700多个,植物园110多个,并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这标志着我国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已走上正常化轨道。我省为了把宣传工作搞好,使广大群众了解认识和保护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各个林业单位、团体有目的的做好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迁地保护工作,在1983年编辑出版了《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专著,记载了陕西省第一批国家保护植物44种,论述了本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自然背景,现状分布规律和区系成分,对每种植物的学名及文献引正、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保护价值、现状、保护措施及繁殖方法,均作了详细的论述,并附有形态图及分布图,提出对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利用、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榆林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把府谷的杜松天然林,神木的臭柏天然林列为自然保护区,建专站加强保护。科研部门列专项课题,对其繁殖加以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部分已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今年在靖边统万城遗址附近发现的成片天然胡杨林也将被列入自然保护区的行列。

1 榆林自然概况及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类别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是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海拔平均海拔1000~1500m。属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约400mm,蒸发量1200mm,干燥度1.6,无霜期约150d。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涉及梁、峁、沟、坡,土壤类型有黄绵土、沙壤土、含钙红胶土、岩石等。自然植被分布有稀疏的冰草,蒿草、山榆和酸枣等。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类别繁多。卧云山民办植物园的徐登堂、朱序弼等同志统计,植物园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共计59种,其中本地乡土品种25种,引进外地品种34种。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引进或保护乡土和外地引进珍稀濒危植物53种,红石峡珍稀濒危植物园引进或保护23种,到目前为止,只是粗放的进行就地或迁地保护、驯化,还没有那家研究单位或个人对本地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过具体的分类研究。这也是今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

2.1臭柏。臭柏属于陕西省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市地域范围内唯一长绿针叶乡土树种,也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固沙、水土保持及营造防护林带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在我市主要集中北部风沙区的神木县大保当,现有保护面积11.5万亩,榆阳区的红石桥,大河塔,刀兔,横山县的雷龙湾一带也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2.2杜松。杜松属陕西省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市珍贵的常绿乡土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在我市主要集中在北部风沙区的府谷县,现保存面积大约有10万亩。

2.3胡杨。胡杨属于国家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地质年代上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出现于1.5亿年前,有着“活化石”之称。据2006年10月10日的《华商报》报道:在“十一”黄金周期间,西北大学李继瓒教授等人在考察靖边统万城遗址周边生态环境时,发现了成片的天然胡杨林,大约有50多株,加上附近村民栽植的共计100多株。胡杨耐旱耐涝,耐盐碱,根孽力极强,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的森林资源,对防风固沙、固路,保护农牧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作用。我省的首次发现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生态价值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情况及方法

3.1目前的保护情况。保护植物多样性,尤其是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这方面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沙地植物园、榆林市林科所、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卧云山民办植物园、红石峡珍稀花木园、六敦灌木园等等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卧云山民办植物园,迁地保护了国家一、二、三级珍稀濒危植物达34种之多,其中保存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50多株、水杉2株、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杜种20多株,这在榆林这块片干旱土地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黑龙潭山地树木园搜集、引进、繁育、定植濒危树种达5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31种,本地区濒危树种22种。不仅引种了大量的臭柏进行保护,并且驯化出其变种―直立沙地柏,该植株高达2-3m。更可贵的是此园在高工朱序弼的指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的无性繁殖研究,用珍稀濒危植物沙地柏做砧木,嫁接了的珍稀濒危植物―杜松、翠柏,用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樟子松做砧木,嫁接了的珍稀濒危植物―华山松,这在国内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史上也属创举。2002年《林业科技》第4期发表了朱序弼《杜松的繁殖技术》的文章,在首都科技界引起轰动。该论文在第二届新世纪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获得入录《中国新世纪精英文库科技经典》的资格。

3.2目前采用的保护方法。一是就地保护。该法是在野外建立自然保护区,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因为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榆林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把府谷的杜松天然林,神木的臭柏天然林,各列为自然保护区。还有在靖边的统万城遗址周边发现的成片的天然胡杨林,暂时还没有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但就胡杨在生态界的地位也应划区进行专项就地保护。

二是迁地保护。虽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对于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面临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无法维持,或若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物种免于灭绝的另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在人类控制的人为条件下维持其个体,这种策略就是迁地保护。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仅卧云山植物园就保护了34种珍稀濒危植物,黑龙潭山地树木园迁地保存了53种珍稀濒危植物,红石峡珍稀花木园保存了23种珍稀濒危植物。

4 榆林珍稀濒危植物的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

4.1榆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虽然在保护种类、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少数几种品种的繁殖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科学研究水平较低。除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研究和保护工作难以开展,直接阻碍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进程之外,还与地方主管领导不够重视,研究及保护力量薄弱,学科合作不足等原因有关。

4.2植物迁地保护研究有待完善。我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接壤地带,保护工作既要考虑到防风固沙,护田护路。又要顾及到保持水土,农民致富的问题。可考虑分区建设相关的珍稀濒危植物、树木园。另外,迁地保护除了建立植物园,种质圃外,还应包括建立低温种质库,超低温保存,试管保存(试管苗基因库)等。而我市在这方面的工作近乎空白,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4.3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资源要进行保护,同时又要依靠这些资源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例如在臭柏无性繁殖时,必须采用大量的被保护的植株的嫩稍来做接穗。如何有效的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又能不损毁资源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应加强植物化学和植物加工业研究,大力提高多层次加工综合利用水平。另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这一方面要多向西安植物园学习。如可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以扩大种群数量,用悬浮培养技术提取某些植物的有效成分,以减少对这些植物的破坏程度。

4.4我市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存在着信息不畅,交流困难等问题,这对及时地掌握濒危植物的动态规律极为不利。应逐步建立起植物资源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4.5开发利用率低。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如果只保护不利用,还等于无保护,所以今后不但要加强搜集保护力度,也要加强开发和利用力度,使植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