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转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转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选用我国8个少数民族省份1989—2008年的数据,探讨影响民族地区产业转移的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影响民族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参入率及政府财政政策力量。虽然实际利用外资对民族地区产业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毕竟不是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产业转移;政府力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43-02

导论

东、中部以及西部较为发达的省、市的一些城市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布局的大规模调整,这种区域发展格局必然要求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转移。改革开放30多年,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我们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我们要规划好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承接好国内经济较发达省、市的转移的产业,以此带动和发展本地经济。

一、民族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具体来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质量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以下主要从产业结构、就业人数、企业数量分布这三方面描述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具体而言,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较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这说明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规模较大,发展潜力巨大。

民族地区三大产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变化不明显。但总体而言,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具体而言,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较大,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二、三产业。说明了我国民族地区仍然是以农业为主,而且农村人口比例较大。

1998—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总体上均有增加,但变化不明显。除四川1998—2008年的企业个数5000—13000变化较为明显外,其余省份企业个数变化均不明显,且个别基数在4000左右徘徊,大多数省份的企业个数均在2000左右变动。这表明民族地区的规模以上企业不仅数量不占优势,在质量和竞争力上也不占优势。

二、产业转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来源、模型设定与指标的选择

本文所研究的产业转移选择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这8省和自治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中部较低,而且省内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分析中,以1989年至2008年为样本区间,文章中的各种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其中的相关数据操作均在Eviews软件上完成。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的变动取决于很多因素,本文除了分析人均货币工资(AM)、第二产业就业数量占总就业人数比重(LQ)、贸易自由度(TR)、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FDI)、进出口贸易额(XM),还包括适当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GOV)等。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根据统计学的原理,本文设定的模型如下:

方程(1.1)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个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第t年,为残差。

2.模型估计与检验

表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成立。

表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利用Hausman统计量可以检测分析使用建立固定效应下的变截距模型还是随机效应下的变截距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同时由Hausman检测的P值可以知道使用固定效应下的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较好。

表3 民族地区固定效应下的变截距模型估计

三、民族地区承接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影响民族地区产业转移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二产业参入率和人均政府财政支出,这两个重要因素对民族地区产业转移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估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实际直接利用外资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意味着民族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产业转移,其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和已有的优惠政策对产业转移缺乏主动吸引力。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技术进步缓慢、劳动力效率低下等,需要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和引进的良好环境。东、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会面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值的产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转而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第三产业转移。民族地区较差的经济基础设施、地理环境等,需要承接来自东、中部地区淘汰的产业来发展地区经济。同时民族地区也应该发挥地区优势来培育地区的特色产业,加快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提高就业者素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来应对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民族地区应该加大对运输业及邮电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地区之间贸易自由度低的局面。在外资的利用方面,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仅要做好地区自己内部的产业,也要做强地区内部的产业。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注重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增强科技与知识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收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托达罗,C.史密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3]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8).

[4]何雄浪,李国平.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